说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没有压力的人,是不想让老百姓有上进心,还是认为老百姓都不喜欢过好日子? 或许对于这个事情,一些人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来,来证明六七十年代的人确实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并以此为根据说明那时候的人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都高于现在。其实这样的说法他们自己并不信,因为这不但违背事实,更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世界上有不愿意过好日子,愿意一直过苦日子的人吗?所以所有那些说六七十年代的人们生活没有压力,或压力不大的人,只反应了两方面的现实: 第一个现实是,当时的人们普遍看不到日子变好的希望,所以只能摆烂躺平。 有人说六七十年代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却从来不说能享受这“三免费”的,始终只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下。因为在当时,真正能享受三免费的,只不过是城市户籍人口当中的全民所有制以上的人群。城市当中在大集体单位就业的,和没有就业的,都不可能享受到这三免费。 同时,免费住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很多单位分房都需要等很长时间。这一点,从那时候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没有超过5平方米,就完全可以看的出来。 再说教育,七十年代的所有人,受教育的结果都只有一个归宿:到农村种地去。城市的初中或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农村的初中或高中毕业以后回乡务农。这样的教育,需要家庭投入资金吗? 第二个现实是,当时感受不到压力的,都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小孩子。 这样的人所谓的没有压力,只不过是感受不到生活的压力,穷乐呵而已。那时候的城市居民,孩子大了不但要为孩子就业发愁,千方百计找人托关系,想让孩子避免上山下乡的命运。这之后想的是,想给孩子安排个好一点的,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工作。 当然安排完了工作不是就没事了,还需要为孩子找对象结婚发愁,因为那时候结婚同样需要有房子。单位好能分到免费房子的,当然是阿弥陀佛,反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奢望。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千方百计想在单位找一间空房子,作为婚房。找不到的,就会想着找建筑材料在空地上搭建临时住所,跟《贫嘴张大民的故事》里张大民的方法一样。 所以六七十年代的人,绝对不是没压力,更不是一些人说的“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大多数人所谓的没有压力,都只是看看周围的人都一样,从而心里平衡一些而已。这个世界上真有人不想过上更好的日子,只有以上那两种可能,绝不可能是因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而没有烦恼。 我知道这样说,可能又有一些人不同意,认为我是故意抹黑六七十年代。但是但凡长了正常人的脑子,不故意说谎的人,基本上都会认同我的说法。
说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没有压力的人,是不想让老百姓有上进心,还是认为老百姓都不喜欢
孙正清源
2025-05-02 19:20: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