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该好好教育了!”上海,爷爷带孩子坐地铁,孩子调皮,直接踩到座椅上,爷爷耐心教孩子道理,岂料,孩子上去就扇了爷爷的脸!爷爷怒了,丝毫不惯着他,直接将他推倒在地,男孩不服气又上前拍打,接着地铁上就上演了一出“爷孙互殴”!网友:不光孩子欠揍,还得揍他爸,当孙子的面揍! 2024年5月的上海地铁2号线,早高峰的人潮像沙丁鱼般挤满车厢,65岁的陈建国攥着孙子小宝的手腕,看着4岁的男孩把运动鞋踩在米黄色座椅上,鞋底的泥巴在椅面印出几个脏脚印,他闻到孩子身上淡淡的奶腥味,想起女儿临产前说的“爸,您帮我带带孩子”,此刻却觉得这双小手重如千斤。 “小宝下来,公共场所不能踩椅子。”陈建国的声音混着地铁报站声。 小宝正把脸贴在车窗上看隧道灯光,听见爷爷的话,扭头就是一巴掌——掌心的力道不大,却让老人的右脸瞬间泛红。 周围乘客的目光像探照灯般汇聚,陈建国看见前排女孩手机镜头闪了一下,想起女儿常说的“别在外面凶孩子”,手指却不自觉地收紧。 小宝的第二个巴掌落在爷爷胸前,带着撒娇的蛮劲:“我要踩!我要踩!” 陈建国突然想起儿子小时候,自己在工厂加班,孩子摔破碗时他扬起巴掌就给了儿子一下。 想到当时自己对儿子的严苛,此刻地铁的晃动中,他的手掌悬在小宝头顶三厘米处,迟迟没落下。 监控录像记录下冲突升级的2分钟,陈建国抓住小宝的胳膊往座位下带,孩子失去平衡踉跄倒地,塑料凉鞋在地面划出刺耳的声响。 小宝号啕着扑上来捶打爷爷膝盖,老人本能地推了一把,孩子后仰时撞在座椅扶手上,哭声里多了份真实的疼痛。 “爷爷打人啦!”小宝的尖叫让车厢陷入短暂寂静。 陈建国看着孩子发红的额头,想起女儿女婿每周送来的育儿手册,封面上“正面管教”四个大字此刻像极了讽刺。 他蹲下身想查看伤势,小宝却又踢来一脚,鞋底的泥巴蹭上了他洗得发白的衬衫。 监控视频上传至网络后,有网友说:“爷爷做得对,现在孩子没规矩就是家长惯的!我爸当年一巴掌下去,我到现在看见警察都哆嗦。” 另一些网友则并不赞同爷爷的行为:“推搡可能导致孩子颅脑损伤!正确做法是抱住孩子冷静沟通,老一辈的教育方式早过时了。” 儿童心理学再观看视频后,从专业的层面分析说:“4岁儿童的攻击行为多源于情绪管理失控,物理对抗易形成‘以暴制暴’的认知。” 有数据显示,隔代教育中,60%的祖辈仍依赖体罚,而年轻父母的“科学育儿”与老人的“经验管教”冲突,正成为家庭教育的新痛点。 地铁在世纪大道站停下时,陈建国的手机震动,女儿发来消息:“爸,别和孩子动手,我们回家说。” 他看着小宝抽搭着鼻子往自己怀里钻,指尖触到孩子后颈的绒毛——那是女儿小时候最喜欢被抚摸的地方。 出站的扶梯上,小宝突然指着广告牌上的卡通熊说:“爷爷,熊宝宝不踩椅子。” 社区调解室里,陈建国对着社工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上面记着三个月来小宝的“暴力记录”:打奶奶、咬幼儿园小朋友、用玩具砸破电视。 “他爸妈忙,我不教谁教?”老人的声音里带着哽咽,像极了1987年那个在厂门口蹲守儿子逃学的傍晚。 当陈建国带着小宝走进小区,夕阳把爷孙俩的影子拉得老长,小宝的手悄悄勾住爷爷的小拇指,这个在地铁上挥舞拳头的孩子,此刻正用拇指摩挲着老人手背上的老年斑。 社区公告栏的“文明乘车”海报下,贴着张新通知:“隔代教育工作坊报名中——教您读懂孩子的情绪密码。”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地铁里的这场冲突,暴露出代际教育的深层裂痕,老一辈的“棍棒思维”与新时代的“情感引导”激烈碰撞,却都源于同一个出发点——爱。 陈建国的推搡或许不够“科学”,但他眼中的焦虑与无奈,正是千万隔代教养家庭的缩影。 或许,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在“规矩”与“温度”间找到平衡:爷爷可以蹲下来平视孩子,用“座椅会疼”替代责备;父母则需接过教养的重担,让老人从“救火队员”回归“守护者”。 当我们指责“熊孩子”时,更应看见背后“缺位的父母”与“疲惫的祖辈”。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信阳融媒
原来真的有人会讨厌孩子
【7评论】【3点赞】
绝缘体
要是我儿子敢这样,棍都打折
无聊至极
狗屁玩意,打一顿不够就再打一顿
訫瀡偑
那些说要抱在怀里理性沟通的人要么他们本人是神仙,要么他们的孩子是天才。四岁,理性沟通?真当你们的孩子都是王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