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意外吗?”福建一宝宝1周内2次从餐椅上摔下,妈妈无奈发视频吐槽,第1次大人离得远,第2次离得近,3个大人都在场,没想到,在他们眼皮子底下,宝宝还是摔在了地上,妈妈看到后很是心疼,但她要上班,没法对孩子寸步不离,网友:孩子都趴成那个角度了也不拽回来,上不上心很明显! 2025年3月的福州还带着料峭春寒,28岁的林小羽在公司茶水间第三次刷新监控回放,1岁2个月的女儿朵朵坐在橙色餐椅上,肉乎乎的小手抓着餐盘边缘,第47秒时突然侧身——婆婆夹菜的手停在半空,等反应过来时,孩子已头朝下摔在瓷砖地面,哭声响彻整个监控画面。 这是一周内第二次坠落,距离第一次摔落不过4天。 第一次发生在3月12日中午,林小羽刚到公司,监控报警提示突然弹出:朵朵在餐椅上扭成90度,婆婆正在厨房盛汤,等跑出来时,孩子已经趴在地上啃地毯。 她攥着手机冲进会议室,指甲在掌心掐出月牙印——这个为赶项目连续加班的妈妈,怎么也想不到,当自己在PPT上标注"关键节点"时,女儿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危险节点"。 3月16日的家庭聚餐成了第二次事故的现场,公公坐在主位剥虾,丈夫陈阳低头刷手机,婆婆的筷子停在半空与儿子聊天。 监控记录下惊心10秒:朵朵的身体逐渐滑出餐椅,小腿悬空时婆婆曾扫过一眼,却因急着回应儿子关于学区房的话题,没有伸手阻拦。 直到"咚"的闷响传来,三人才同时抬头——孩子蜷缩在餐椅脚边,额头迅速鼓起红包。 林小羽下班后看到的场景刺痛了她,丈夫正靠在沙发上打游戏,公公在阳台浇花,婆婆轻描淡写:"小孩摔摔长记性。" 她抱起女儿时,发现餐椅安全带根本没扣——这个她千叮万嘱的安全装置,此刻正垂在椅背上晃荡。 事件发酵时,林小羽收到237条私信,有妈妈发来自家监控截图:老人边看手机边喂饭,孩子差点被饭团噎住;有爸爸分享自责经历:因打游戏没看住孩子,导致烫伤。 她没想到,自己随手发的吐槽视频,竟成了无数双职工家庭的镜子。 3月20日,林小羽在餐椅旁安装了360度摄像头,给家人手机装上实时监控APP,还买了带重力感应的安全带,婆婆抱怨"像防贼",丈夫嘟囔"小题大做",但当他们看到回放中孩子摔落前的挣扎,都沉默了。 儿科医生的诊断书让这个家庭真正警醒:"第二次摔落导致轻微脑震荡,需密切观察。" 这起事件与2023年杭州"婴儿床护栏未锁"事件形成冷峻对照:奶奶在厨房做饭,6个月大的婴儿从未锁护栏的婴儿床摔落,导致锁骨骨折。 两起事件相隔千里,却共同暴露了隔代育儿的三大隐患: 1、安全意识的代际差异:老一辈依赖"经验育儿",对现代安全设备(如餐椅安全带、护栏锁扣)使用不当; 2、多任务处理的监护盲区:同时兼顾家务、沟通、照看孩子时,注意力分散导致危险发生; 3、双职工家庭的结构性困境:父母忙于工作,老人体力与精力有限,形成"监管真空带"。 国家卫健委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60%的0-3岁婴幼儿由祖辈照看,其中23%发生过跌落、烫伤等意外,而父母亲自照看时意外率仅为8%,这些数据背后,是2000万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焦虑。 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到《民法典》,事件涉及三重法律维度: 1、监护人的法定职责 第22条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林小羽夫妇将孩子交由老人照看时,并未转移监护责任,若因看护不当导致伤害,需承担主要责任; 2、被委托人的注意义务 根据第23条,老人作为受委托人,需"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未扣安全带、分心导致摔落,构成监护失职; 3、损害赔偿的责任划分 若摔落造成严重伤害,林小羽夫妇可依据《民法典》第1188条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但本案中因系家庭内部事务,主要通过亲情沟通与制度完善解决。 福州市妇联在《隔代育儿指南》中特别指出:"安全设备的使用是法律底线,而非道德选择。父母不能因工作忙而免除监督义务,老人也不能以'老经验'替代科学育儿。" 对双职工父母而言,职场拼搏与育儿责任从来不是单选题——法律明确了第一监护人的不可替代性,科技提供了远程监护的可能性,而家人间的相互理解,才是破解困境的关键。 正如儿童安全专家王琼所言:"每个餐椅上的安全带,扣住的不仅是孩子的身体,更是整个家庭对生命的敬畏。" 林小羽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千万双职工家庭的缩影,在追求事业进步时,不能忘记法律划定的监护红线;在依赖老人帮助时,不能忽视科学育儿的重要性。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快乐金龄
“这算意外吗?”福建一宝宝1周内2次从餐椅上摔下,妈妈无奈发视频吐槽,第1次大人
子焓
2025-05-19 12:36:15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