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兵败的吴佩孚带着卫队逃到邓县,于学忠手下劝他驱逐自保,于学忠道:“如果众位坚持此意,我就自杀以谢玉帅”,吴佩孚得知此事后感动不已。 可以说,如果把吴佩孚比作是曹操的话,那么于学忠就是张辽的化身,虽然有一些自己的心思,但是总体上是对吴佩孚忠心不二的,始终视他为自己的主公。 只可惜,吴佩孚毕竟不是曹操,北伐战争之后,吴佩孚大败,溃不成军的他四处逃窜,最终躲藏在了邓县。 这时候的吴佩孚可真的称得上是墙倒众人推了,且不说高层都是心思活泛的狡诈之徒,他自己本人就走了错误的路线,被许多人所不容。 此时,走投无路的吴佩孚想到了曾经效忠于他的于学忠,他最后赌了一把,前去投靠于他,没想到的是,于学忠力排众议,诚心诚意且很有礼数地欢迎了吴佩孚,这在当时那个环境中,可知于学忠抗下了多少压力。 于学忠也因为在乱世之中的忠义,受到了许多大人物的青睐,蒋介石也好,张学良也好,这些胜利者都看到了一个难得的忠义之人,纷纷希望招揽他来为自己效力。 最终,于学忠选择了张作霖部,也就是投靠到了张学良的麾下,由此在乱世中获得了根基,闯出了威名。 许多人说于学忠之所以选择张学良,是因为蒋介石实在城府过深,不是于学忠的明主,也有人说,于学忠投靠张学良,主要就是为了远离蒋介石。 这些话语自有道理所在,因为蒋介石的为人大家都清楚,一次不忠,百次不用,曾经因为收留吴佩孚而得罪蒋介石的他,最终的选择,肯定不会是蒋介石的。 参考信源:湖北档案2012-08-20——《吴佩孚与于学忠》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Z
1926年10月,兵败的吴佩孚带着卫队逃到邓县,于学忠手下劝他驱逐自保,于学忠道
雨后清新绿意新
2025-05-03 13:10:57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