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凌晨签署服软令,最终没撑到 5 月 3 日】
针对特朗普在关税领域的 “再度出击”,中国实施了更果敢、更精准的应对策略,除对三位数商品加征关税外,还借助多维度手段搭建起系统性的反制体系。这一连串反击似雷霆万钧,令特朗普难以招架。 有消息表明,特朗普激进的关税政策恐难以为继,为缓解内外压力,他于近日凌晨签署 “妥协令”,准许在美国组装的汽车生产商获取 “关税补贴”,其金额最高可达对应汽车售价的 3.75%,而此时距美国原定于 5 月 3 日对关键汽车零部件征收 25% 进口关税,仅剩 3 天时间。 原本只需再坚持 3 天,特朗普的关税计划或许就能 “尘埃落定”,然而美国社会却不这么想,纷纷采取行动与特朗普抗衡。代表美国汽车产业的六大组织曾主动致函白宫,指出关税战会致使 “供应链断裂,汽车生产成本大幅攀升,美国消费者将再难买到价格亲民的汽车” 。 从市场层面来看,25% 的关税会迫使赛轮等中国轮胎企业不得不放慢对美国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通用、福特等美国汽车制造商为分摊关税、控制成本,只能主动上调汽车出厂价格,使得汽车单品涨幅相较以往至少增加 30%。在这种情形下,试问谁还会选购美国汽车,谁还会支持美国消费市场? 倘若特朗普多深入实际考察,多倾听美国制造业的真实诉求,或许就不会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如此固执己见。这也从侧面印证,贸易战难以持久,不得人心,很少有国家能在不损伤自身实力的前提下,对传统贸易伙伴造成严重伤害,更无法轻易打破现行世界自由贸易秩序。 对中国而言,美国既然挑起争端,中方必定奉陪到底。美国的 “霸权国家” 特性决定了,必须用美国能理解的方式回应,否则对方会将克制视为软弱,在关税问题上更加变本加厉。越南便是典型例子,该国选择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 “示好”,却仍遭美国不断施压、索取更多利益。 在这样的局势下,世界各国理应携手合作,凭借集体力量抵御美国的单边霸权,中国在这方面做出了示范。4 月 29 日,王毅外长在金砖正式成员和伙伴国外长会议上,就如何应对霸权给出了指导性建议。王毅强调,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各国都需做出抉择,应强化多边合作。 这意味着,各国不应寄希望于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给予特殊待遇,而应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坚决与霸权行径作斗争。唯有如此,才能防止被美国逐个击破,才能让特朗普政府知难而退,才能促使世界贸易秩序恢复稳定。 总之,中国凭借强硬的反制举措,让特朗普 “简单粗暴” 的关税政策未能持续到 5 月 3 日,既捍卫了国际公平正义,也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到了喘息之机。若某些国家仍心存侥幸,幻想与美国妥协,认为美国的主要目标是中国、不会对自己采取行动,那无疑是大错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