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徐志摩离婚2年,一直追不到林徽因。恰逢泰戈尔访华,他便请泰戈尔帮忙牵线搭桥。泰戈尔观摩良久,叹了口气说:“我觉得,凌叔华比林徽因更适合你。”此时,陆小曼正在门口发传单。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徐志摩是好友,在欧洲留学期间,徐志摩常到林徽因家做客,就此结识了青春少女林徽因。 彼时的林徽因,清秀灵气、秀外慧中,徐志摩瞬间惊为天人,全然忘却自己已是有妇之夫,且妻子正怀着二胎,义无反顾地陷入了对林徽因的狂热追求之中。 为了能与林徽因在一起,徐志摩毅然决然地选择与张幼仪离婚,哪怕在那个保守的年代,这一举动会引起轩然大波,遭受众人的指责与非议,他也在所不惜。 然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却认为徐志摩感情过于放纵,并非良配,无法给予林徽因安稳的未来,于是不辞而别,带着林徽因回到了国内。 回国后的林徽因,在家人的安排下,与梁思成订婚。 即便如此,徐志摩仍未放弃,追随林徽因回到北平,继续展开追求。但林徽因始终坚守与梁思成的感情,以订婚为由,婉拒了徐志摩的爱意。 恰在此时,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这一文化盛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徐志摩作为文化界的活跃人物,全程参与接待工作,林徽因也凭借其出众的才学与气质,一同担任接待任务。 在频繁的接触中,徐志摩心中再次燃起希望之火,他鼓起勇气,向泰戈尔倾诉了自己对林徽因的深情,并恳请泰戈尔帮忙从中撮合。 泰戈尔听闻后,仔细观察了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互动,以及林徽因的为人与性格,良久之后,不禁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觉得,凌叔华比林徽因更适合你。” 凌叔华,出身名门,父亲凌福彭是与康有为同榜的进士,家中常有文人墨客往来。自幼,凌叔华便展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六岁时在自家白墙上的涂鸦,被来访的王竹林先生发现其绘画天赋,遂收她为徒。 此后,她又跟随多位名师学习,绘画技艺日益精湛。同时,她还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教育,跟随辜鸿铭学习英文诗歌和文学常识,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0 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女子学院,起初选择动物系,后因兴趣不符转至外文系。1924 年,泰戈尔访华,作为燕京大学学生代表的凌叔华负责接待工作,就此与徐志摩相识。 徐志摩离婚后,感情处于空窗期,而林长民对凌叔华颇为看好,认为她才貌双全,与徐志摩或许是良配。但徐志摩心中彼时只有林徽因,只将凌叔华视为可以倾诉心事的红颜知己。 两人相识后,频繁通信,交流文学、艺术及彼此的心事。在半年时间里,徐志摩给凌叔华写了约 80 封信,平均下来几乎每天一封。 这些信件不仅加深了两人之间的了解,也让他们的关系逐渐变得微妙,外界将他们的关系视为 “朋友之上,恋人未满”,他们彼此欣赏、相互倾诉,但始终没有跨越那道界限成为恋人。 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在凌家的大书房中与凌叔华初次见面,当时的徐志摩刚与张幼仪离婚,对林徽因的追求又屡屡受挫,内心正充满着苦闷与孤独。而凌叔华的才情与温婉,恰好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他干涸的心田,让他为之倾倒。 此后,两人的交往越发密切,徐志摩对凌叔华的才貌极为欣赏,不仅为她的第一部小说《花之寺》作序,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人作序,而且他的处女诗集《徐志摩的诗》出版扉页上的题词 “献给爸爸”,也出自凌叔华的手笔。 当陆小曼活跃于徐志摩的视线后,徐志摩的感情天平开始发生倾斜。 陆小曼,同样是一位传奇女子,她 19 岁时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王赓专注于工作和前途,对陆小曼的陪伴较少,两人婚后感情逐渐淡漠。一次,陆小曼想去玩,王赓因忙于工作,便说:“我没空,叫志摩陪你玩吧。” 就这样,徐志摩与陆小曼开始频繁接触,朝夕相处中,两人渐生情愫。随着感情的升温,陆小曼为了能与徐志摩在一起,甚至打胎并逼迫王赓离婚。最终,1925 年,陆小曼与王赓离婚。1926 年,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 然而,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并非一帆风顺。婚后,陆小曼难以改变好玩、挥霍的性格,两人的生活逐渐陷入困境。 徐志摩曾将装有自己日记、信件及文稿的 “八宝箱” 托付给凌叔华保管,这无疑是一种充满信任与期待的情感。但在徐志摩死后,“八宝箱” 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陆小曼和林徽因都想要得到这个箱子,后来胡适从中斡旋,原本凌叔华打算将箱子交给陆小曼,可胡适却将其给了林徽因,这一行为导致她们三人之间产生嫌隙,最终交恶,老死不相往来。 陆小曼在与徐志摩的婚姻中,遍体鳞伤。徐志摩死后,她痛改前非,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 而林徽因,虽然最终没有与徐志摩在一起,但她与梁思成携手走过了许多岁月,在建筑、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即便后来因病早逝,却也活得精彩。 凌叔华在与徐志摩保持着微妙关系的同时,最终选择与陈西滢结婚,然而这段婚姻也并非尽如人意,后来她还经历了与朱利安・贝尔的一段婚外情,人生充满了波折。
1925年,陆小曼趁丈夫出差,和徐志摩愉快地发生关系。不料转嫁徐志摩后,一同房她
【35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