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拒绝给离世女大学生道歉头孢过敏抢救无效离世: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引发医疗安全反

小豆评科技啊 2025-05-04 20:07:17

医院拒绝给离世女大学生道歉头孢过敏抢救无效离世: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引发医疗安全反思

2025年4月15日深夜,湖北宜昌的陶兰因腹痛前往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西陵院区就诊,却在输液过程中因头孢曲松钠过敏,经抢救无效于4月20日离世。这起事件如重锤般敲响医疗安全的警钟,也让公众再次聚焦药物过敏与诊疗规范的深层矛盾。

一、急诊就医:从腹痛到过敏的致命转折

当晚23时许,陶兰因腹痛到该院急诊科就诊。病历显示,医生诊断为“腹痛待查”,开具头孢曲松钠输液治疗。然而,据家属回忆,就诊时曾提及“青霉素过敏史”,但病历中未明确记载药物过敏史询问记录。

输液开始约10分钟后,陶兰突感呼吸急促、全身发麻,她挣扎着自行拔针试图求救,却在输液椅旁昏迷。医护人员虽紧急展开抢救,但陶兰因过敏性休克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经5天救治后不幸离世。

二、争议焦点:过敏史询问与抢救流程的双重疑问

(一)过敏史排查是否到位?

头孢曲松钠虽无需常规皮试,但《中国药典》明确要求用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头孢类药物过敏史。家属质疑:为何已知青霉素过敏风险,医生未进一步评估头孢用药禁忌?病历中缺失过敏史记录,是否反映问诊程序疏漏?

(二)抢救响应是否及时?

监控画面显示,陶兰出现过敏反应至医护人员抵达间隔约3分钟。有急诊医学专家指出,过敏性休克黄金抢救时间仅5-10分钟,肾上腺素注射等急救措施的延迟可能影响预后。家属追问:医院急诊区域是否配备充足急救设备?医护人员对药物过敏抢救流程的培训是否到位?

三、头孢用药争议:皮试取消后的安全漏洞

头孢类药物是否需要皮试,长期存在行业争议。2021年国家药监局明确“不常规进行皮试”,但强调“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然而临床实践中,部分医疗机构因缺乏统一操作标准,易导致过敏风险评估流于形式。

此次事件中,头孢曲松钠的药品说明书虽未强制要求皮试,但患者青霉素过敏史已构成头孢用药的“谨慎使用”指征。有药学专家指出,对高敏体质患者,可考虑采用“原液皮试”或更换其他抗生素,以降低交叉过敏风险。

四、悲剧背后的医疗安全反思

(一)制度执行与人文关怀的失衡

急诊场景下,医生常面临“效率优先”的压力,但病历书写不规范、过敏史询问潦草等问题,暴露出医疗安全制度在基层落实的薄弱环节。陶兰自行拔针自救的举动,更折射出医患沟通不足——若提前告知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或许能为抢救争取更多时间。

(二)过敏急救体系的再升级

数据显示,我国药物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为0.05%-0.2%,急诊是高发场景。专家呼吁:医疗机构应在输液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并定期开展过敏抢救演练;同时,推动电子病历系统嵌入“过敏史自动警示”功能,从技术层面减少人为疏漏。

五、家属诉求与行业警示

目前,陶兰家属已向医院提出封存病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诉求。宜昌市卫健委表示将介入调查,督促医院配合处理。这起悲剧提醒我们:医疗安全不是冰冷的制度条文,而是关乎每个患者生命的“细节工程”。从问诊、用药到抢救,每个环节的细微疏漏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当我们哀悼陶兰的同时,更需推动医疗行业以问题为导向,完善过敏风险防控机制,让“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次诊疗行为中。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更多“本可避免”的遗憾,守护生命的尊严与安全。

0 阅读:0
小豆评科技啊

小豆评科技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