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剑拔弩张,莫迪为啥要把开战权下放,允许印军“自由行动”。其实,这就是风险外包

烟火看看国际 2025-05-05 14:50:13

印巴剑拔弩张,莫迪为啥要把开战权下放,允许印军“自由行动”。其实,这就是风险外包艺术,甩锅印度总统,让印度边境部队自己看着办。无论最终搞出啥结果,莫迪都可以在议会引用《薄伽梵歌》中的名言:“尽汝职责,勿问结果!”

4月29日晚,莫迪与军队和安全部门负责人举行闭门会议,授权印度武装力量对22日发生的恐袭事件采取果断应对措施。并告诉国防高层领导,印度武装部队拥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可以自行决定军事反应的方式、目标和时间。

其实,这个玩法相当于薛定谔的猫咪。比如到底投入多少力量,是投入一个军一个团,还是一个营?是投入一个战机中队,还是投入两架战机……一切都是未知数。如果只是简单目标还好,一旦上了难度,印度军队就难免骚操作。

2019年印巴空战,莫迪政府也将开战权下放到了印度空军。印度空军深知自己几斤几两,但为了完成任务,明知打不过巴空军,还是突袭了巴基斯坦巴拉科特,号称消灭了300名恐怖分子。结果只炸毁了几棵松树和一只乌鸦巢穴,成为国际笑话。

巴方还击落了印军一架米格-21战机,俘虏了飞行员阿比南丹。但这哥们被释放后,硬是被吹成了印度英雄。印媒还宣称它击落了一架巴军F16战机,搞得美国赶紧出来辟谣。事后调查发现,印度空军此次越境空袭并未按流程向国防部报备。

这种精准表演恰恰就是印度特色智慧:既让民众看到政府的强硬,又避免了全面战争风险。正如印度退役空军将领乔普拉所说:“我们不需要真杀敌,只要能让电视台拍出火球就行。”

印度政府对军队的“选择性放权”,本质上是威权民粹主义与军事实用主义的结合。政治层面可通过“可控的军事冒险”塑造强人形象,巩固国内支持。实操层面,可在确保最终控制权的前提下,赋予军方战术灵活性以应对复杂安全环境。

其实,从印度建国开始,印度政府和印度军队之间的关系就非常一言难尽。当初甘地和尼赫鲁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手里压根就没有军队,光杆司令属于是,否则就不会搞“非暴力”了。

当时,印度军队还在给英国人当雇佣军呢,略显尴尬!但当印度独立思潮吹进部队后,雇佣兵立马就被撩拨得蠢蠢欲动。为了拉拢雇佣军,尼赫鲁许诺了各种好处,不仅待遇丰厚,还保证让他们享有极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

所以,印度军队从建国开始就享有极高的自主权。印度宪法第53条规定,印度总统是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但实际权力却由总理及内阁掌握。

这种总统名不副实而总理实不名副,恰恰为印度军队提供了极大的可操作空间,结果就是印度军队听谁都可以,但也可以谁都不听。

这种军令不出新德里的荒诞现状,折射出了印度军政关系的核心矛盾:印度政府想把军队关进笼子里,现实却逼着猛兽出笼。所以,莫迪政府一边高喊“文官治军”,一边又默许军方在边境地区“先斩后奏”。

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困境,恰似《摩诃婆罗多》中持斧罗摩的诅咒:你拥有神力,却永远不能解脱!

支持军方擅自行动的法律就是《武装部队特别权力法》,这玩意就像给印度军方颁发“杀人执照”。在动乱地区,印军无需逮捕令即可开枪,哪怕造成平民伤亡也可以免于起诉。

2004-2023年,印军在东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自主开火”2300次,误杀平民 1800人。当国际人权组织谴责时,印度国防部官员双手一摊:“法律是军队行动的指南针,我们只是负责擦去罗盘上的血迹。”

2020年6月15日,加勒万河谷冲突最终造成20名印军死亡。事后调查显示,印度北方司令部擅自向冲突点增兵,率先打破了中印边境几十年的冷兵器默契。魔幻的是莫迪政府非但不追责,反而授予参战部队“集体英勇奖”。

所以,当莫迪政府将开战权下放给边境部队之后,基本上就意味着印巴大战不会有,但小打小闹骚操作肯定会有。大概率是陆军或空军单独行动,搞独狼式突袭,既没有明确目标,也没有战术体系,主打一个随缘占便宜。

毕竟只有立足于打,军方才能向印度政府伸手要钱嘛!比如2020年加勒河谷万冲突之后,印度就紧急进口了12亿美元防寒装备,实际发到印军手里的防寒服,都是美军换装下来的二手军服,大部分经费都进了印度军政领导的口袋。  

其实,印度军政关系的吊诡之处就在于:越是强调文官控制,就越是需要放权给军队去表演。这种“控制性失控”的生存智慧,就是古老的印度教哲学,就像湿婆神既创造又毁灭,既约束又放纵。

当莫迪在新德里红堡演讲中高呼“军队是民族骄傲”时,北方邦的退役士兵却在为每月约36美元的养老金绝食抗议。不客气的说,印度军政博弈就是一场“穷人的帝国主义”游戏,用2.5亿人日均不足2美元的生活费,喂养着全球第四大武装力量。

恰如泰戈尔在《民族主义》中所写:当剑刃成为国家的图腾,持剑的手终将被剑锋所刺穿!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烟火看看国际

烟火看看国际

国际新鲜事,每天更新,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