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遭到老父亲李世民的训斥后,他当即反击道:父皇,儿臣已经是太子了,为什么还要举兵谋反?父皇您难道真的不明白吗?既然父皇那么喜欢魏王李泰,那就请您赶紧立他为太子吧! 642年,唐朝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震动朝野。作为李世民的长子,他自幼被立为太子,本该是帝国的接班人。小时候的李承乾聪明伶俐,李世民对他寄予厚望,早早为他安排名师教导,还常常带在身边亲自传授治国之道。那时的东宫,书声琅琅,一派祥和,谁能想到,这样的储君,竟会走上谋反的绝路? 朝堂上,李世民气得浑身发抖,手指着李承乾,声音都变了调:“你身为太子,日后江山都是你的,为何如此糊涂!”李承乾却突然仰天大笑,笑声里满是悲凉:“江山是我的?儿臣看,在父皇眼里,只有李泰!” 他猛地扯开衣襟,露出身上的伤疤,“儿臣为帝国读书习字,骑马征战,哪一样不是按父皇的要求做?可魏王呢?整日诗词歌赋,父皇却把他捧在手心,甚至默许他结交大臣!” 原来,随着年岁渐长,魏王李泰在文学上的才华愈发耀眼,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宠爱也与日俱增。李泰的王府宾客如云,朝中不少官员争相结交,隐隐有与东宫分庭抗礼之势。 李承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感觉自己的太子之位摇摇欲坠。那些深夜,他在东宫徘徊,听着远处传来的丝竹声,满心都是不安——那是李泰的王府在举办诗会,父皇常常亲自出席。 “儿臣装瘸、扮疯,甚至故意宠幸乐人,就是想看看,这样的我,父皇还会不会在意!”李承乾扑通一声跪下,泪流满面,“可父皇连看都不愿看我一眼,反而把所有的耐心都给了李泰!”他的哭诉,让在场的大臣们都忍不住低下头。李世民踉跄后退几步,跌坐在龙椅上,他从未想过,自己对李泰的喜爱,竟会让太子如此绝望。 这场父子对峙,最终以李承乾被废告终。李世民含泪写下诏书时,手一直在颤抖。他想起李承乾小时候骑在自己脖子上的模样,想起他第一次领兵得胜归来的意气风发,可如今,一切都回不去了。而李泰,原以为能借此登上太子之位,却也因李世民担心兄弟相残,最终与皇位失之交臂。 李承乾的谋反,表面看是一场权力之争,实则是一个渴望父爱的儿子,在绝望中的疯狂呐喊。李世民开创了贞观盛世,却没能处理好家事,这场悲剧,不仅改变了大唐的储君人选,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李建成刚被李世民干掉不到一个月,旧部当中第一个翻脸的,就是燕郡王罗艺,他在幽州举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