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韩制裁20年,金正恩却说朝鲜真正的敌人不是美韩,那是谁?2021年11月,金正恩在一次讲话中给出了答案,他说:“美方仍在坚持错误的判断和行为,继续制造地区紧张局势,但朝鲜的主要敌人是战争本身,而非美韩等特定国家或势力。”这句话背后,有着沉重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压力。 1950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半岛被硬生生切成两半,北方是社会主义阵营,南方是资本主义阵营。这种分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美苏冷战的产物。1953 年的停战协定只是暂时停火,并没有签署和平条约,所以从法律上来说,朝鲜和韩国还处于战争状态。这种 “未结束的战争” 状态,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被引爆。 美国在韩国部署了大量军队,每年还搞大规模联合军演,比如 “乙支自由之盾” 演习,2024 年甚至出动了 200 多架战机和核反应部队。这些演习在朝鲜看来,就是实实在在的战争预演。再加上美国对朝鲜的长期制裁,从 1950 年就开始的经济封锁,让朝鲜觉得自己时刻处于被包围的状态。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安全焦虑,让金正恩不得不把战争本身视为最大的威胁,而不是某个具体国家。 美韩对朝鲜的制裁已经持续了 20 多年,涉及贸易、金融、科技等各个领域。联合国安理会的多项决议禁止朝鲜出口煤炭、纺织品、海产品等,直接切断了朝鲜的主要外汇来源。据韩国央行数据,2017 年朝鲜 GDP 暴跌 3.5%,是近十年来最大跌幅。制裁导致朝鲜国内物资短缺,工厂停工,甚至连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都难以进口。 但更让朝鲜担忧的是军事上的压迫。美韩不仅在边境部署了先进武器,还频繁进行 “斩首行动” 模拟演习,比如 2024 年的 “双龙” 登陆训练,直接以进攻朝鲜为目标。这种 “经济制裁 + 军事威慑” 的组合拳,让朝鲜感到生存危机。金正恩明白,如果真的爆发战争,朝鲜的常规军力根本无法与美韩抗衡,所以他必须通过发展核武器和导弹技术来形成威慑,避免战争成为现实。 金正恩上台后,加速推进核计划,从 2006 年到 2017 年进行了六次核试验,甚至试爆了氢弹。他的逻辑很简单:既然美韩的军事优势无法撼动,那就用核武器让对方不敢轻举妄动。朝鲜的核政策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自保,这一点在 2022 年写入宪法的《核武力政策法令》中体现得很清楚。 但核武器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金正恩更希望通过 “以战止战” 的策略,迫使美韩回到谈判桌前。他在 2021 年的讲话中强调,朝鲜的主要敌人是战争本身,而非美韩,其实是在释放一个信号:只要美韩停止军事挑衅,朝鲜愿意缓和局势。这种表述既保持了强硬姿态,又为外交留出了空间,和以色列的 “以战求和” 策略有些相似。 面对美韩的压力,朝鲜近年来积极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2024 年 6 月,普京访问朝鲜,双方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其中包含军事互助条款。这意味着如果朝鲜遭受侵略,俄罗斯可能会提供援助。这种同盟关系让朝鲜在东北亚的博弈中多了一张底牌,也让美韩在采取行动时有所顾忌。 同时,朝鲜也在试图分化美韩同盟。韩国尹锡悦政府上台后,对朝政策趋于强硬,但朝鲜并没有一味对抗,而是通过释放 “不针对韩国” 的信号,试图减轻韩国的敌意。金正恩强调 “同一民族不应相互动武”,其实是在利用韩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削弱美韩同盟的民意基础。 长期的制裁让朝鲜经济举步维艰,但金正恩清楚,战争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朝鲜的农业依赖进口化肥和燃料,工业设备老化,一旦爆发战争,基础设施被毁,民生问题将彻底失控。2020 年朝鲜 GDP 因疫情暴跌 4.5%,这已经是自 1997 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在这种情况下,避免战争、维持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金正恩把战争本身视为敌人,其实是一种务实的生存策略。他需要在美韩的压力下维持政权稳定,同时通过发展核武器和外交破局来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这种策略虽然充满风险,但对朝鲜来说,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金正恩的这番话,是朝鲜半岛冷战遗产、美韩制裁、核威慑战略和经济困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把战争本身定义为敌人,既是对历史创伤的回应,也是对现实威胁的应对,更是一种政治策略。 在这个充满火药味的半岛上,金正恩试图用 “以战止战” 的逻辑,在钢丝上走出一条生存之路。但这条路能走多远,取决于美韩的态度,也取决于朝鲜能否在经济和外交上找到突破口。
朝鲜新坦这炮管真长啊
【50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