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评价张爱玲:“长得丑,爱出风头,还奇装异服,你们都太高看她了。”两位才女恩怨

不负此生哇 2025-05-06 08:15:35

杨绛评价张爱玲:“长得丑,爱出风头,还奇装异服,你们都太高看她了。”两位才女恩怨背后的时代悲歌! 2003年,92岁高龄的杨绛,在给友人信中写道:“张爱玲长得难看,一脸花生米,还爱出风头,故意穿奇装异服,吸引人注意……你们太高看她了。〞这番言论,在2016年被公开后,立即引发文坛地震。 谁能想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为何有如此尖锐的矛盾? 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名门,她的父亲张廷重,是清末重臣张佩纶之子,母亲黄逸梵是新式女性。 然而,张爱玲的父亲,却是一位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的纨绔子弟。更让她母亲不能容忍的是,丈夫风流成性,爱拈花惹草。 在妻子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丈夫提出了离婚。父母离异后,母亲撇下张爱玲远走高飞,父亲则很快再婚。从此,幼小的张爱玲开始了地狱般的生活。 继母进门后,对她非常苛刻,每天非打即骂;父亲嗜酒如命,稍不顺心,也拿她出气。17岁那年,在继母的唆使下,张爱玲被粗暴的父亲整整囚禁半年。 张爱玲虽然在这种乌烟瘴气中长大,但她天资聪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12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不幸的她》,在文坛初露锋芒。 关于这篇小说的书评经常见诸报端,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了解这位文采斐然的忧郁少女。 23岁时,她凭《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而红,其作品对人性阴暗面的刻画,入木三分。此书奠定了她在上海文艺界的地位,反响之热烈,盛况空前。 杨绛先生成长于无锡书香门第,父亲杨荫杭是著名法学家。杨绛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她的文风含蓄、内敛,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佳译本,晚年散文更是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她与钱钟书的神仙爱情广为传颂。他们一生恪守传统婚姻道德,相濡以沫63年。她和张爱玲的婚恋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杨绛对张爱玲的批评,表面看是文人相轻,实则是两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杨对张的作品曾这样评价:“我说句平心话,她的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 张爱玲与汉奸胡兰成的婚姻,成为了她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人们猜测,这也是杨绛鄙视她的主要原因。 杨绛曾经对人表明态度:“你生活的时期和我不同,你未经日寇侵略的日子,在我,汉奸是敌人,对汉奸概不宽容。” “‘大东亚共荣圈’中人,我们都看不入眼。” 那年,24岁的张爱玲不顾世俗眼光,与38岁且有家室的胡兰成结了婚。胡虽然是一位作家,但他在1938年,就加入汪伪政府任职,主写政论时评,倡导其无耻地投降运动。 胡兰成还滥情,是一位标准的“花花公子”,在张爱玲对她爱得如痴如醉时,他还先后与护士小周、范秀美等多人有染。 抗战胜利后,胡兰成逃亡,张爱玲割舍不下他,竟拿出30万稿费接济他。直到1947年,她才决绝地与胡分手。 对张爱玲的外貌来讲,她虽然算不上传统美人,但她独特的气质,令人过目不忘。据作家苏青回忆:“张爱玲的面容有种慑人的力量。”看来,杨绛以貌取人有失公允。 关于奇装异服的说法,在散文《更衣记》中,张爱玲写道:“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从中可以体会到,她对服装的解读。 关于文学成就,时间给出了最公正的评判。张爱玲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而杨绛的《洗澡》、《我们仨》同样经久不衰。也许两位作家的三观不同,也就没有可比性,所以,无须一决高下。 回望这段公案,或许我们不必执着于谁对谁错。张爱玲的侄女张淳曾说:“姑姑一生渴望被爱,却总是爱错人!”试想 : 一个有如此才情的女作家,却遇人不淑,经历那种悲催的婚姻,实在令人惋惜!

0 阅读:15
不负此生哇

不负此生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