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屠呦呦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人们再次提出那个老问题:为什么她至今仍不是两院院士?”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3日报道。 其实答案很简单,院士候选人的年龄不得超过65岁,屠呦呦1930年出生,2015年拿诺贝尔奖时已经85岁。 也就是说,她在1995年就已经超过年龄限制,根本没资格参选。这就好比高考规定18岁才能考,你28岁就算考上清华北大,也只能去当旁听生。 但有人会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啊。为啥不能特事特办? 这里就得讲讲院士评选的"潜规则"了。两院院士评选不是单纯看贡献,而是要综合学术成果、学术地位、行业影响力等因素。 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虽然救了几百万人,但她的成果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集体攻关的产物,当时的科研管理模式和现在完全不同。 她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更不是什么学术带头人,这在传统评选体系里就是"硬伤"。 再看看共和国勋章和院士的区别。共和国勋章是国家最高荣誉,全国才13个人拿到,相当于皇帝钦点的"特等功"。 而院士是学术机构的头衔,全国有近千人,更像是学术界的"终身成就奖"。 屠呦呦拿了共和国勋章,说明国家认可她的贡献,但院士评选是学术界内部的游戏,规则由院士们自己定。 还有人说,为啥袁隆平能当院士?那是因为袁隆平在1995年就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他65岁,刚好符合年龄限制。 而屠呦呦的成果虽然更伟大,但被国际认可的时间太晚了。 其实,院士评选年龄限制的问题早就被吐槽过。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在六七十岁才获奖,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他们也当不了院士。 这说明评选机制本身就有问题,太看重年龄和资历,忽视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长期性。 就像爱因斯坦如果活在中国,可能连教授都评不上,因为他26岁提出相对论时,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发表过几篇论文。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屠呦呦能当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因为美国的评选更看重学术贡献,不看年龄和资历。 屠呦呦的成果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但在国内却因为规则限制而被边缘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年龄限制、学历门槛这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术的稳定性,但也可能扼杀了真正的创新。 如果有一天,评选院士能像共和国勋章那样,只看贡献不看资历,那中国的科学发展可能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不过话说回来,屠呦呦已经94岁了,就算现在给她院士头衔,又有什么意义呢? 她的贡献早已超越了学术头衔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反而是那些还在为院士头衔争得头破血流的人,应该好好想想:科学的本质是造福人类,还是追求功名利禄? 新京报——《95岁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发生在美国的这个故事,貌似有点假!
【18评论】
如烟过客
问题是如果限制了年龄,那就是不行呀。为啥非要当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