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36万雪花白银被翻了出来,乾隆得知后哈哈大笑:“好一个文官清流,好一个肱骨大臣,实乃国之蛀虫也!”可当乾隆查看记录后,脸色铁青异常难看,又灰溜溜派人将东西全部退了回去…… 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队伍里有个叫张廷玉的年轻人,他爹是当朝大学士张英。 这小子打小在书房里泡大的,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三十岁出头就混进了翰林院。要说这官场上的弯弯绕绕,他可比同龄人老练得多。 康熙爷六下江南的时候,张廷玉在随行队伍里露了脸,那年春天在畅春园,老皇帝突然来了兴致要考校文采。 张廷玉不慌不忙当场作诗两首,把个太平盛世的景象夸得天花乱坠。康熙听得直拍大腿,当天就让他跟着去热河避暑山庄当差。 雍正登基那会儿,张廷玉已经是个四十多岁的老油条了,新皇帝搞改革雷厉风行,满朝文武没几个跟得上趟。 偏偏这个汉臣能摸准主子的脾气,军机处改制、奏折分类这些新政,都是他带着人操办的。 最绝的是处理浙江棚户那档子事,他愣是说服皇帝把几万流民安置得妥妥帖帖。 雍正十年山东闹饥荒,地方官催税催得百姓卖儿卖女。 张廷玉在养心殿跟皇帝磨了三天,硬是把受灾县的赋税给免了。 这事办得漂亮,老皇帝临终前专门在遗诏里加了一条——准他死后配享太庙。这可是清朝开国以来头一遭给汉臣这么高的待遇。 乾隆爷上台的时候,张廷玉已经是两朝元老了,新皇帝嘴上喊着"尊老敬贤",心里头可不待见这个老爹留下的老臣。 有回在乾清宫议事,张廷玉刚提了条治理黄河的建议,乾隆就当着一屋子大臣的面说:"张大人操劳半生,该享清福了。"这话说得客气,可谁听不出来是撵人的意思? 七十九岁那年,老头儿实在熬不住了,连着上了三道折子要告老还乡。谁知道正赶上乾隆大儿子夭折,皇帝正在气头上。 朱笔御批写得刻薄:"尔既自请削去配享,着即照所请行。"张廷玉接到圣旨那天,家里账房先生吓得直哆嗦,连夜把御赐的物件都收进库房。 要说这事儿也邪门,没过俩月张廷玉的亲家朱荃犯了事,乾隆正愁没由头收拾他,直接派了三百御林军去抄家。 官兵在张家老宅翻出三十六个大木箱,里头整整齐齐码着官银,数了数足有三十六万两。带队的九门提督乐得直搓手,连夜写折子往宫里报喜。 乾隆在养心殿看到奏报,气得把茶碗摔得粉碎。 第二日早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张廷玉骂得狗血淋头:"好个清正廉明的老臣,原来是个蛀虫!"这话传出去,京城里茶馆说书的都编成段子了。 可没成想内务府查了三个月账本,硬是找不出半点毛病——那些银子都是康熙、雍正两朝赏的,每笔都有档可查。 事情闹到这份上,皇帝脸上挂不住了,内务府总管带着人把抄走的东西原样送回,连带着还多给两箱人参补药。 张廷玉跪在院子里接旨,脑门磕在青石板上咚咚响。 那年冬天老头儿就病得起不来床,乾隆听说后又赐了太医去看诊。可到底是年岁大了,没熬到过年就咽了气。 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太庙,有个小太监在牌位堆里发现个汉臣名字,内务府的人说这是圣祖爷特批的,乾隆黑着脸没吱声。 后来礼部呈上配享名单,皇帝大笔一挥还是把张廷玉的名字添上了。 这事在《清实录》里记着:"廷玉器量纯全,抒忠供职,配享太庙,实出皇考圣意。"这话说得漂亮,可谁不知道当年那场抄家闹剧?
1722年,68岁康熙临终时,拉着雍正的手说:“朕把皇位传给你,但你要答应朕3个
【4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