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某个冬天,卫立煌靠一封信,把母亲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当时的他,已经是“阶下囚”。别看他是国民党的“五虎上将”之一,实权第二,可沈阳战败后,蒋介石立刻把他调回南京,说是“养病”,实则是软禁。 卫立煌自己清楚得很——这辈子多半出不去了。 他被关在南京的“闲云楼”,屋外暗哨成群,哪是养病,那分明是等死。身边人提防他,连个倒茶的都眼神闪躲。他知道,蒋介石怀疑他“通共”,怀疑他抗战时跟八路眉来眼去,甚至放过贺龙的部队。 东北一败,有人添油加醋写匿名信,说他通敌。蒋介石气得摔桌子,把他一撸到底。卫立煌是老兵,枪口下他不怕,就怕信任没了。可比命更要紧的,是老母亲。 老太太八十五岁,住在合肥老宅里,一大家子人跟着她,孩子、孙子、下人十几口。解放军南下,安徽战火一烧,他人在南京被软禁,一旦打起来,家人一个都逃不了。 怎么办?他赌了一把。 他让信得过的老部下,偷偷送出一封信,写给谁?朱德。信上写得恳切:“弟行动克自由,唯念老母八十有五……值解放军到达,望加以保护,免受惊恐。”这不是求情,是救命。 那人临走前,他没多说话,只是双膝一跪。 信送到了朱德手上。朱总司令一看,眉头紧锁——不是信不好办,是人太难办。 卫立煌是谁?国民党的“上将虎将”,打了半辈子仗的人,关键时候还手握兵权。他的母亲要保,就等于把他往共产党阵营拉。保了,蒋介石准翻脸;不保,一个八十五岁的老太太和一家老小,性命难保。 朱德不敢拍板,直接把信送去了毛泽东那里。毛主席看完,没说话,只是慢慢抽完一支烟,然后淡淡地来了一句:“给他条活路。”怎么给?正着给不行,那就反着打。 没几天,《人民日报》上挂出“第一批战犯名单”,卫立煌大名赫然在列!有资料说他是第一号,有的说是二十八号,但不管怎么说,他排得极靠前。 这一手棋,厉害。蒋介石一看,放心了——自己早就怀疑这家伙“通共”,现在共产党自己承认了,成了“战犯”!于是,蒋不再盯他,几天后,放人:“去香港养病吧。” 卫立煌被放出来了,毛主席的棋局也走稳了。 他哪知道,安徽那边,解放军进城前一周,军管会就安排人进了卫家附近的院子,说是维持治安,实则贴身保护。 老太太安然无恙,没受半点惊吓。她不知背后安排,只觉得解放军进城那天,格外安静,连鸡都没被吓跑。 而卫立煌到了香港,收到家书,说母亲平安,家人无恙。 那天,他一个人喝了整瓶茅台。有人劝他去台湾,说蒋公念你旧情,肯定会重用。他只是冷笑:“去台北?找死啊?” 七年,他没回台湾,没碰军界。但和中共的联系,一直没断。有人给他送书送报,还带话:“主席念旧。” 1955年,毛泽东亲自发电,请他回国。文件早备好,待遇安排妥当。他成了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回归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不是投降,是归队。 他穿着中山装走进政协礼堂,许多人回头看他,眼神复杂。他站得笔直,只说了一句:“我没打过共产党,欠的,尽量补。” 有人问他:“后悔吗?”他叹了口气:“我最幸运的是,那封信送到了。” 信,现在还在档案馆里。纸已泛黄,字迹发旧,但每一个字都压着命运。
“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碰她一根汗寒毛!”1950年,毛人凤交给蒋介石一份刚刚抓
【3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