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

小说红楼 2025-05-07 13:40:46

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炕上。谁料,女兵解开衣襟,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1937 年的寒冬,江西吉安的天空像被铅块压着,寒风裹挟着细雪,把整个村庄冻得毫无生气。地主王学文裹紧狐皮袄,推开雕花木门准备出门,却在门槛边发现了一个浑身湿透的年轻女子。   女子身着破旧的军装,布料上结满冰碴,苍白的脸上布满冻疮,干裂的嘴唇青紫,昏迷中怀里还死死护着一个襁褓。   王学文蹲下身,粗糙的手指探向女子鼻息。触手一片滚烫,女子急促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他心头一颤,扯下脖子上的羊毛围巾裹住人,咬牙将这不足百斤的身子扛上肩头。   跨过门槛时,王学文瞥见女子腰间露出半截短刀,刀柄缠着褪色的红布条 —— 那是红军的标志。   “当家的!这是......” 王学文的妻子王氏闻声从灶间赶来,手里还攥着烧火棍。她看着丈夫怀里的陌生女子,惊得瞪大了眼睛。   王学文高声喊道:“孩他娘,快烧姜汤!”   土炕上,火盆噼啪作响。女子缓缓转醒,警惕地摸向腰间短刀,却因虚弱无力,手又垂了下去。王学文递上粗陶碗:“妹子,喝点姜汤暖暖身子。”   女子盯着碗里升腾的热气,突然红了眼眶,声音沙哑:“大哥,我叫吴仲廉,是红军。孩子已经生下来了,可这世道...... 我实在养不活他。” 说着,她掀开裹着孩子的破布,露出一张皱巴巴却粉嫩的小脸。   王学文的妻子王氏闻声赶来,看到襁褓中的婴儿,忍不住轻呼一声。“大哥,大姐,” 吴仲廉挣扎着要起身,“我知道这请求很过分,可我实在走投无路了。你们要是愿意收养这孩子,我来世做牛做马报答你们!”   王氏看向丈夫,眼神里满是犹豫:“当家的,咱们刚添了小儿,又碰上这兵荒马乱......”   王学文望着吴仲廉坚定又充满恳求的眼神,想起村口被白匪杀害的村民,想起红军帮村里修水渠的情景,一拍大腿:“妹子你放心!我婆娘今早刚生了小子,多双筷子的事儿!这孩子就叫继曾,继咱们两家的缘分!”   吴仲廉瞬间泪如雨下,她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个银镯子,塞进王学文手里:“这是孩子的念想,等世道太平了,我一定来接他......”​   此后的日子,王学文夫妇扛起了养育王继曾的重担,其中的艰辛远超想象。那时正值战乱,物价飞涨,粮食奇缺。王学文虽为地主,但家中人口众多,开销极大。为了让王继曾和自家孩子都能吃饱,王氏每日精打细算,把原本就不多的口粮再一分为二。   她常常在灶前忙碌许久,将仅有的玉米面掺上野菜,熬成稀粥,自己却只喝碗清汤。即便如此,孩子们还是时常饿肚子,夜里哭闹不止,王氏只能把他们搂在怀里,轻声哼唱摇篮曲,眼角挂着无奈的泪水。​   在穿衣方面同样艰难。布料珍贵,王氏就把自己和丈夫穿旧的衣服拆了又补,改了又改,做成适合孩子的小衣裳。寒冬腊月,为了给孩子们做棉衣,她把自己陪嫁的棉袄都拆了,絮上仅有的棉花,一针一线缝好。而她自己,只能披着单薄的旧衣,在寒风中劳作,冻得双手通红、满是裂口。​   经济上的压力更是沉重。为了给王继曾更好的生活,让他能读书识字,王学文偷偷变卖了几亩良田。每次去田地里看那些已经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他都满心不舍,却从未有过怨言。   卖地的钱除了供孩子读书,还要应付日常开销,日子过得愈发拮据。家里能典当的物件都拿去换了钱,曾经还算殷实的地主家庭,也逐渐变得家徒四壁。​   除了生活上的困苦,王学文夫妇还面临着巨大的外界压力。收养红军的孩子在当时是极其危险的事,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时常传入耳中,有人怀疑王继曾的身世,背后指指点点;还有人眼红王学文家的土地,企图以此为把柄进行刁难。面对这些,王学文夫妇始终守口如瓶,每当有人问起,王学文就说是远房亲戚家的孩子。他们时刻提心吊胆,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暴露了秘密,连累孩子。​   然而,命运总是无情。解放前夕,王学文夫妇的亲儿子因伤寒夭折。那段时间,王氏整日以泪洗面,几乎崩溃。是王继曾的一声声 “娘”,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1950 年春天,两辆军用吉普驶进王家小院。身着笔挺军装的吴仲廉走下车,她的鬓角已染霜白,眼神却依旧坚毅。看到站在院子里的王继曾,她的泪水夺眶而出:“孩子,娘来接你了......”   王继曾望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女人,一时不知所措。王学文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那是你亲娘。”   吴仲廉颤抖着伸出手,抚摸着儿子的脸庞:“这些年,让你受苦了......” 她转身握住王学文夫妇的手,声音哽咽:“老哥,嫂子,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说着,她让人拿来 600 元钱和一面锦旗,上面写着 “恩重如山” 四个大字。   王学文夫妇虽然满心不舍,但他们深明大义。临别时,王氏把那个银镯子重新塞进王继曾手里:“孩子,带着它,别忘了这里也是你的家。”   后来,吴仲廉把王学文夫妇接到杭州安享晚年。在西湖边的小院里,老两口每天看着王继曾进进出出,脸上总是挂着欣慰的笑容。  

0 阅读:135
小说红楼

小说红楼

喜欢红楼梦,愿意和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