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25年读完的第11本书:萧克的《浴血罗霄》。第3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讲述了1933年,国民党5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时,驻守湘赣苏区的红军——罗霄纵队按照中央指示,奉命离开根据地,北上另一苏区执行一项不明确的战略任务,由于形势急剧变化,为了保存部队实力,中央同意罗霄纵队南下返回罗霄山脉根据地。这是一个时间跨度为3个月的故事。小说以白描手法再现了当时红军的真实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浴血罗霄》创作于1937年至1940年间,初稿完成于1940年,并于1988年首次出版,1991年获得第3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作者萧克(1907—2008)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参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先后担任多个担任重要职务,为解放事业贡献巨大。
当然,作为一部“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作品,在文学性方面自然逊色不少。比如,人物刻画、故事起承转合、情节线索铺子等等,离“大师级水平”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
但是,萧克将军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也是绝无仅有的,它为我们真实记录和保留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第一手现实材料:
一边战斗一边搞土地改革的“民运科、营没收小组”打土豪的生动例子,红军的工商店主政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迷信……
书中还写到了红区白区拉锯地区,老百姓特殊的水深火热的生活:红军来了打土豪、减租减息、婚姻自由,白军来了反攻倒算、退田退婚,就算已经自由结婚生子的夫妇,也要硬生生拆散,重新按父母媒约之言另外成家生子……红白双方对墙上宣传标语的反反复复争夺……这些一定会是研究苏区土地革命的历史专业人士难得的史料。
另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萧克将军对战场的描写,更是前所未有的,是专业的、近距离的、现场教学式的:散兵壕、散兵线、阵地内斜面,胸墙,前卫尖兵排,中段侦察队、后段侦察队,冲锋、反冲锋,溃兵,射界,马尾手榴弹、木把手榴弹,预备用枪姿势……还有,战时宿营部署、阵地战排兵布阵、遭遇战伏击战……等等。
书中也描述了国军派系林立,“黄、浙、陆、一”鸡犬升天,各级将官的互相扯皮、患得患失、阳奉阴违、相互拆台、一盘散沙……
将军的作品是忠于历史的,作品也写到了投敌叛变的洪营长,临阵脱离红军队伍的纵队政委杜崇惠。
一部《浴血罗霄》,其实就是萧克将军的反围剿战场日记,是红八军和红六军团第17师的浴血转战记。
总体感觉,历史感、真实感强,文学性、故事性都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