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海归变的不值钱了!许多在国内的官二代和富二代,跑到国外混个文凭,回到国内包装为某领域的专业人士,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有人说,钱学森不也是海归者吗?可人家有真才实学,拒绝美国丰厚工作和报酬,回来是真的想报效国家,鞠躬尽瘁,这两者有可比性吗? 20年前的海归是什么处境?简直是各大企业争相招聘的香饽饽,岗位随便选,工资随便开。 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人才,不仅帮高层次海归安排工作,还能够为他们提供住房。 可是即便如此,海龟也不愿意回国,他们通常能在西方国家拿到满意的offer,想吃一辈子的白人饭。 然而20多年过去,据统计,2024年有超过八成的海归愿意回国就业,但海归群体中只有三成在归国之前有了明确的就业方向。 很多海归直到就业季结束也没找到心仪的工作。 海归怎么就在一夜之间跌落神坛了呢? 一来是市场供给大于需求。 早些年别说是海归,就连大学生也是香饽饽,由于人少,成为了各大企业争相招聘的对象。 可是现在不仅大学生满地跑,海归的博士和硕士更是满地跑,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自然有一部分能力不足的人会被市场淘汰。 二来是信息不对等。 国内现在最缺什么样的人才?研究新能源,计算机,芯片,可是留学生出国学的都是什么? 工商管理,金融学,经济学,市场营销,会计学,法学,人力资源…… 在2024年归国求学的留学生群体中,硕士占比79.3%,本科生占比18.0%,博士生占比2.7%,而在留学生选择热门专业前十榜中,商科占了六席。 商科人才在国内早就已经饱和了,无论是牛津的博士还是剑桥的硕士,都没有太多的市场。 既然市场趋势已经给出了明确的信号,为什么留学生们还会乐此不疲的报考商科呢? 这就涉及到第三点,留学生的能力问题。 以前留学生是高层次人才的代表,在早期中国生物,化学,物理各方面的研发团队中,留学人才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我们熟知的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 当时中国发展落后,技不如人,把人才送出去,让他们学到了美西方国家的高科技,他们回来之后报效祖国,助力中国早期各方面的发展。 可是自打海归行情越来越好,资本下场把它打造成了热门标签。各大留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年50万就能搞定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包进包出,甚至在英国一年就能搞定一个硕士学位。 有人要问了,到底是怎么搞定的?这你别管,反正这些二代们拿着高昂的学费去国外玩了一两年,摇身一变就成了海归。 当然为了让二代们更好毕业,留学机构可不会给自己挖坑,让他们选择学一些高难度专业。 所以商科和人力资源就成了首选,至于物理化学生物一类,直接看都不看。 这些二代到海外镀了一层金回来,学历拿到了,但知识没学会,很多人出国之后也和中国人玩,甚至连一口流利的英语都做不到。 这让招聘的企业对海归标签丧失了好感。 现在海归的预期薪资已经从25k下降至8-12k,即便已经低到这个地步,收入与留学投入根本不成正比,还是有人挤破头要回国。 因为他们如果不回国的话,在美西方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归根结底不是学历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那么国家和企业真的不需要海归吗?当然不是。 在天宫二号和嫦娥二号的设计团队中有大把的海归,在华为芯片研发部门中也有来自全世界的海归。 但国家需要的是具有高能力的海归,而进出口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当地政治背景和文化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在海外平稳落地的海归。 大量海归回国之后都在留学教培机构工作,利用他们的留学见解,劝说更多的人出国留学,周而复始,在海归圈形成了恶性循环,已经逐渐成为时代的眼泪。 广州日报:海归就业报告:2024年留学生回国求职人数同比增2成#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为啥海归变的不值钱了!许多在国内的官二代和富二代,跑到国外混个文凭,回到国内包装
布丁小美女
2025-05-08 16:46:03
1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