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4月2日从沂南老家来青岛第二纺织机械厂务工,按正常的劳务输出流程,青岛劳动局应该是有备案的,也就是计划内用工,但是我们来到以后,只是和工厂简单签订了一份用工合同,性质为计划外用工,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计划外是什么意思,内容只有约束务工的一方,说白了就是临时工,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如果哪天因故休班也没有工资,所以有几个人干了一段时间以后直接卷铺走人了。 那个年代来城市备受城里人歧视,厂里的工人直接管我们叫民工,民工在那个年代是个贬义词表示地位低下,后来市某部门可能觉得这个叫法不太妥当,就在前面加了“农”叫农民工,好像比叫民工顺耳点,到了本世纪又把农民工改叫新市民,每一次名称的改变,也代表了农村人地位的提高。 当年曾经有一个本地职工称呼我们为民工时,沂南大庄镇的一位工友回怼他,胡说,俺不是民工俺是合同制工厂,那本地职工说就是叫民工这有什么不对吗?气的大庄的工友半天没说不上话来,因为他大哥是县某部门的领导,被叫做民工觉得是奇耻大辱。 进厂后虽然和本地职工的工作是一样的,但是在福利待遇上却有区别,记得有一年厂里发服装,厂职工每人一件牛仔棉上衣,但是我们沂南来的这三十个人却眼巴巴瞅着没有,去厂劳工科诉求,却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要求到,还有几个同事却被以闹事为由开除了。 区别对待我们,这是厂里个别管事的领导心胸狭窄,他并没有真正拿我们当厂里的职工,其实我们并不是馋这件衣服,而是理解不了为啥不一视同仁,区区几十件衣服能值多少钱,格局这么小的领导,想想他能经营好一个厂吗? 这只是一段小插曲,但并不否认我对这个厂的感谢,让我在这里务工赚了钱,回家盖了房屋,由此开启了美好的人生,当时还想着在这厂干一辈子呢,可事是难料,哪知没几年工厂倒闭了,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对这个厂的记忆却永远也忘不了!
88年4月2日从沂南老家来青岛第二纺织机械厂务工,按正常的劳务输出流程,青岛劳动
沂青杜哥生活
2025-05-09 09:23:30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