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侦察员刘锡琨正送情报,不料迎面遇到大队日军。刘锡琨忙拉帽遮脸,继续走。然而领头的伪军却认出他来:“快抓八路军,他就是刘锡琨!”刘锡琨心里一惊,斜了伪军一眼,暗骂了一声,因为手里情报事关重大,只能立即行动选择了白天。
刘锡琨从小就痴迷武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最终练得一身好武艺,飞檐走壁、双手打双枪、大刀、飞檐骑马倒立、镫里藏身等等,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而且他身材高大,性情豪放,还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长驱直入攻占了山东,国军败退,散兵游勇乘机抢劫百姓,村民苦不堪言,刘锡琨恨得咬牙切齿,对村民们说:“拿枪的不去打鬼子,反而祸害乡亲们,我要把他们的枪抢过来去打小日本,敢干的随我来!”
就这样,刘锡琨弄了20多条枪,拉起一支队伍上了黑铁山,后来因武功高强,枪法神准,被选拔为廖容标司令员的警卫员。
1938年,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廖容标赶赴太河镇,和“博山黄沙会”的首领吴鼎章进行谈判。吴鼎章这个人心狠手辣,做事没有底线,还曾经出尔反尔,叛变过革命,刘锡琨作为警卫员,自然要跟着前去。
为了能应付突发事件,他在腰间跨上驳壳枪还有四颗手雷,胸前挂一把冲锋枪,后背插一把大刀。吴鼎章一看这架势,也不敢张牙舞抓了,只能好好谈判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成立了“淄河流域抗日联军办事处”,开始一致对外。
后来,刘锡琨在侦察方面展现出极高的天赋,廖容标觉得,让刘锡琨当一个警卫员太屈才了,于是他就推荐刘锡琨去当侦察兵。
不过当侦察兵可不只是有侦查的任务,他不仅要建立情报网络,打探敌方消息,必要时还要成为攻坚利器,攻克最难打的堡垒。刘锡琨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在多次侦察任务中,化险为夷,将重要情报安全带回。
有一天下午,刘锡琨从索镇日军据点获取到一份情报,因事情紧急而重要,他打算火速送往部队。
尽管出发前,他已乔装成富商走路,但还是在沙河村附近,被一队日军的领头伪军认出。
原来伪军之前与刘锡琨打过照面,在此前的一次任务中落到了刘锡琨的手中。
不过因为当时刘锡琨还有任务在身,加上伪军拼命求饶,所以当时刘锡琨只是教训了一番,便将他给放了。没想到他的一时心软还给自己留了祸患。
这时日本军官下令让他们追击刘锡琨,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放下了手中的东西,有的拿着刀,有的拿起枪立即朝着刘锡琨追去。就在他们慌乱之际,刘锡琨趁机逃脱了,但是他所在的地方都是平原,这个时候并不像之前有青纱帐的时候可以躲避,所以危机时刻,他只能先跑向大树后面。
刘惜琨躲在大树后面,掏出武器就对敌军进行回击。刘锡琨枪法出神入化,几乎一枪被他干倒一个鬼子,敌人见此情景,吓得屁滚尿流,慌忙趴在平原的山丘上进行隐匿,随后对刘锡琨进行更猛烈的攻击。
刘锡琨一边摸索身上的情报,一边回击敌人的攻势,确定情报没丢之后,他飞速转动自己的脑瓜子,一定要尽快脱身才行,可是面对这么多敌人想抽身,谈何容易。
这是,一个眼尖的伪军看到刘锡琨的的帽子被打飞了,以为他受伤了,就赶紧跑过去,没想到两声枪响过后,这个伪军直接倒地,其余的敌人看到这样的情况就瑟瑟发抖,再也不敢伸头了,而是继续躲藏。
过了一会,他们发现大树后面没了动静,于是就缩头缩脑地上前查看,没想到不见刘锡琨的影子了,因为他早已越过了河坝,跑了。
刘锡琨一口气跑到了沙河村,这时候正是农忙的季节,一路并没有见到乡亲们,于是他躲进村里一间空房子,门刚关上就听见了敌军搜寻的声音。
可惜敌军最后还是发现了他,并迅速把房子包围了。
敌军冲着房子内的刘锡琨大喊道:“刘锡琨,你跑不了了,就算你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去。”
刘锡琨没有说话,他在暗处瞄准这名敌军,只听见嘭的一声,那人就倒下了。
敌军见刘锡琨抵死不降,只好选择强攻,他们分成两个大队,一队攻大门,一队爬院墙。
这时,又一个立功心切的敌军摸了进来,被藏在门后的刘锡锟一拳打碎喉结,瞬间没了气息。
刘锡锟迅速将尸体身上的日军装备扒下来穿上,将后面的屋顶桶开爬了出去。
外面早已围满敌军,他在屋顶模仿着日本人的声调含糊不清的喊着“刘锡锟”,还对着西边开枪,日军看到“自己人”的举动,还以为刘锡锟逃向西边,便鬼叫着追了出去。
就这样,刘锡琨成功地转移了敌人注意力,他们以为刘锡琨向村西跑去,但其实刘锡琨还隐藏在屋内。
等日寇都向西追赶时,刘锡琨找准时时机,迅速跑向村东头,并成功摆脱了日寇,将情报顺利送出。 1964年,刘锡琨被授予了上校军衔,成为了军中永远的传奇,1986年因病去世。他对祖国的贡献也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无论是骁勇善战的能力,还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在刘锡琨身上,我们看到了当时千千万万八路军的影子。
刘锡琨对日军来说,是闻风丧胆的八路侦查员;对百姓来说,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