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苏轼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网友调侃,苏辙的一生,只有3件事:升官,散财,捞哥哥。苏辙做官就是为了保住哥哥,甚至自己到70岁没买房,就是为了借钱给哥哥买房。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父亲苏洵一生官途不顺,前半生基本都在外面忙碌,对家人关心极少,苏轼和苏辙都是由母亲程氏照顾。后来,苏洵回归家庭,开始管教两个儿子。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比较淘气,尤其是苏轼,从小心直口快,比较豪爽,总是带着弟弟在外打闹。苏辙从小性格比较内敛,沉稳。苏轼闯祸时,苏辙总能及时拉着他。
虽然,苏轼比苏辙大2岁,但母亲总是笑称:“哥哥是弟弟样,弟弟倒成了哥哥样。”父亲回家后,兄弟俩开始统一战线,把各自的小聪明发挥出来智斗父亲。
兄弟两人感情在一天天打闹,一天天陪伴中日益深厚,文化功底,在父亲的培养下越来越好。
兄弟俩感情这么好,苏辙做官真的只是为了捞哥哥吗?
苏轼和苏辙同年结婚。苏辙17岁娶史氏,生了5个女儿,终身未纳妾。
婚后第二年,兄弟俩同时考中进士。
1062年,苏轼在陕西做官,苏洵病重。苏辙为了不让哥哥影响仕途,写信给苏轼:“家里一切由弟弟照看,勿念!”。后来父亲去世,苏辙才接受朝廷的安排,出任官职,直到苏轼出事差点被问斩。
苏轼平时喜欢写诗,性格豪放不羁,得罪了朝中不少人。苏辙也开始了捞哥之路。
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苏轼和苏辙兄弟俩都不支持,甚至持反对意见。宋神宗后来自己大力推行,想有一番作为。他将苏轼,调离朝廷到湖州任职。
到湖州的苏轼也没闲着,没事写几篇诗词,明里暗里表达对新法的不满。御史台大臣上奏神宗:“苏轼谢恩表中,名为谢恩,实则是讥讽朝廷新法有错,不能成功。”
这不是明着打神宗的脸嘛,宋神宗一怒之下将苏轼被判入狱,随时可能被问斩。苏轼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曾经想写信给苏辙,托他照顾自己的妻儿。
而此时远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任职的苏辙却毫不知情。眼看人马上要没了,跟苏轼关系比较好的驸马王诜急了,他立即派人,去通知苏辙想办法。
苏辙知道后心急如焚,但是哥哥这次犯的可不是小事,而是得罪了皇帝。
苏辙绞尽脑汁,既然不能来硬的,那就来软的。苏辙含泪写下《为兄轼下狱上书》。
意为“臣与哥哥从小不离不弃,愿意为愚兄赎罪,家人每每听到兄长遭遇,都悲痛万分。哥哥只是性格耿直,爱发表议论,并无不臣之心。臣愿意辞去一切官职和厚禄,希望皇上能念及兄弟之情,放了哥哥。”
宋神宗读完,对二人的兄弟情义大为赞赏。加上王安石众人,都来为苏轼求情,苏轼被关押一段时间,就被放出来了。
苏轼被放出来后,兄弟二人被贬。没多久,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苏辙的官途就跟开挂一般,一路高速,升到副宰相,后又升宰相。
苏辙虽因谨慎的性格高升,但也因过于谨慎被贬。
公元1091年,西夏派兵攻打,宋朝的陕西,伤害周围的百姓。朝中大臣纷纷表示,要反击夺回失地。可苏辙却强烈反对:“出兵可以,先问问自己,有没理由出兵,没理由怎么出啊。”
高太后去世后,宋哲宗亲政。哲宗也想推崇新法,不喜欢苏辙的守旧态度,剥夺了他的宰相权利,官途也在走下坡路。
由此可见,苏辙做官并没像网传那样,单纯为捞哥哥,只是自身仕途发展的顺序变化。
当然,兄弟二人的感情毋庸置疑,苏辙对哥哥也是掏心掏肺,苏轼一生,都在被贬的路上。每次都是苏辙费心思相救,兄弟俩一生都在相互扶持。
说苏辙借钱给苏轼买房,也是传言。相反,从他们留存的书信中,苏轼前半生官位比弟弟高,文学名气也大,家里生活来源主要靠他,发而苏轼对苏辙的日常开销帮助更大。
据苏辙的孙子苏籀在《栾城遗言》一书中记载,苏辙本来有7个女儿,夭折两个。5个女儿出嫁的时候,他卖了几百亩地,为女儿准备了富足的嫁妆。
宋朝嫁女儿,讲究为女儿置办丰厚的嫁妆,这样女儿才能在婆家挺直腰杆。在《知否》中以宋朝为背景,也提到此事。华兰出嫁,大娘子为她准备十里红妆傍身,明兰出嫁,盛祖母为她添置了无数嫁妆珍宝。
所以,苏辙只是因女儿多,花钱多,自己才没有钱买房,并不是把钱都借给苏轼。
晚年,苏轼再次因为耿直被贬到海南岛。苏辙不忍哥哥一人独去,立即上书要求自己也被贬到海南,可是皇帝却没有同意。
1101年,苏轼病逝于常州。苏辙得知哥哥亡故,悲痛不已,甚至不想做官去读书参禅。他交代后人,自己死后,要将自己葬在苏轼旁边。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苏轼和苏辙一生都在诠释和而不同。
兄弟二人虽然文学,才情不相上下,但是性格迥异,这也成为二人仕途不同的关键因素。
但两人并没有因为不同,而分道扬镳。反而竭尽所能,互相理解扶持,走过官场混乱的时光。
用户81xxx41
还是老苏家培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