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岁的莫言透过窗户纸的破洞,看到一名男教师正往女教师郑红英的裤腰里

琴音流转 2025-05-09 16:41:48

1967年,12岁的莫言透过窗户纸的破洞,看到一名男教师正往女教师郑红英的裤腰里塞花生,郑红英“咯咯”地笑个不停。但莫言怎么都没想到,一个窥探,竟断送掉自己升中学的机会。而且,这一辍学就是17年!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时的莫言才不过12岁,不太明白男教师和女教师在做什么。 隐约能猜出来是不太好的事情。 毕竟老师们私底下和平日里的模样并不一样。 于是,他将这一幕记在了脑海里。 此时的莫言绝对想不到,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幕,所以自己才会失去正统教育的机会。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件事情逐渐传了出去。 郑红英和莫言的梁子也算是结了下来。 莫言出生在普通的家庭,在郑红英的手里不过就是一只小蚂蚁。 如果说言论问题是他被迫辍学的契机。 那么出身问题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或许,每个人的一生早就注定好,遇到什么样的事情,经历什么样的挫折。 这件事情对莫言打击特别大。 但比起辍学,让他更加无奈的是贫穷。 贫穷限制了他的一切想象。 值得庆幸的是,莫言并没有因为现实的残酷就此放弃。 相反,这样的成长环境激励着他,也让他找到了人生真谛。 辍学后,莫言踏上了务农的道路。 对于他而言,童年的记忆只有数不尽的孤独,还有饥肠辘辘。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莫言,走出家乡,离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似乎是天方夜谭。 旁人都知道的道理,莫言不是不知。 但他就是不信命,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去,从而实现梦想,寻找光明。 1973年,彼时的莫言是一名农民工,后来又凭借着出色的能力,当上了棉纺厂夜校的语文老师。 别看他在小学就早早辍学,事实上从未停止自学。 能当上语文老师足以说明他还是有一定的实力。 这对莫言来说,无疑是大幅度的提升。 可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依旧期盼着自己将来有一天能走出去。 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愿望,莫言铆足了劲。 而在这种环境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参军入伍。 因此,莫言基本上每年都会参加体验。 可每一次的结果都不尽人意,灰头土脸地回家。 直到1976年,他终于看到了希望,终于踏上了参军入伍的道路。 哪料,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乡亲竟然破口大骂,斥责贫下中农选不上,让一个中农当了兵。 听到这些,莫言无疑是自卑的。 他不敢向其他人提及自己的学历,更不愿放弃这次机会。 眼下,他只想早早离开,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在军队里,莫言再次拾起对文学的爱好,经常在闲暇之余沉浸式写作。 每当拿起笔的那一刻,他就像是一本故事书一样,灵感迸发出来。 从《妈妈的故事》到《解放军文艺》再到《离婚》。 虽然后两部小说全都被退了回来,但是莫言并没有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放弃。 反而愈发坚定自己的初心,不断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与经验。 渐渐地,他的文学作品显露在公众面前。 正是因此,部队的领导特别欣赏莫言,甚至还推荐他成为一名主攻文学的部队学院。 因为受到专业的知识熏陶,所以莫言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可以说,如果没有部队的引导,他很难走到今天。 莫言曾说过,他刚开始当兵只是为了走出去,摆脱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 压根没想过,自己在每一次争取的时候,人生轨迹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创作之路亦是如此。 莫言在遇到困难,经历迷茫的时候,从未放弃。 或许,这正是他走到今天这个高度的最大原因。 他这一路,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与帮助,更应该感谢,永不言弃的自己。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作成就人生转折 莫言:多少隐痛在心头)

0 阅读:86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

琴音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