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4年,顺治不顾群臣反对,废了皇后孟古青。孟古青被废后,回了蒙古娘家,谁知她已有身孕。她顺利诞下了龙裔,这时候的顺治后悔了,想着把龙裔接回来,但是老丈人直截了当的拒绝了。 1654年的清朝,顺治皇帝正值壮年,18岁亲政没几年,满腔热血要干出一番事业。当时的皇后孟古青,是蒙古科尔沁部的公主,嫁给顺治属于典型的政治联姻。满蒙联姻在清初很常见,目的是稳固边疆关系,孟古青的身份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一枚棋子。可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不对盘。 顺治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崇尚节俭,信佛信得有点过头,性格里还有股倔劲儿。孟古青呢,来自草原,性子豪放,不太适应宫里那些繁文缛节。她可能觉得宫廷生活憋屈,顺治却看不惯她大手大脚的做派。两人性格南辕北辙,日子过得磕磕绊绊。时间一长,矛盾越积越深,顺治终于下定决心要把她废了。 废后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清朝刚入关没多久,政权还不稳,群臣都怕这会得罪蒙古,动摇满蒙联盟。可顺治不管不顾,1654年10月,他正式下旨,废了孟古青的皇后之位。理由呢,说她“失德”,具体啥叫“失德”也没细说,估计就是顺治给自己的决定找个台阶下。这一下,朝野哗然,但皇帝拍板,谁也拦不住。 孟古青被废后,没啥选择,只能收拾包袱回蒙古科尔沁部。离开皇宫对她来说,未必全是坏事。宫里规矩多,勾心斗角也多,回到草原反倒自在些。她回娘家后,日子刚平静下来,却发现了一件大事——自己怀孕了。这可不是普通的孩子,而是顺治的骨肉,妥妥的“龙种”。 孟古青在蒙古生下了这个男孩。具体时间史书没写,但这孩子是她被废后生的,铁定是顺治的血脉。消息传出去,科尔沁部那边估计也挺复杂,既有女儿被羞辱的怨气,又多了个皇室血统的外孙。这孩子虽生在草原,却带着大清皇族的身份,注定不平凡。 孩子的事传到京城,顺治坐不住了。他废孟古青的时候,估计没料到还有这么一出。现在听说有了儿子,心里肯定五味杂陈。一方面,这孩子是自己的血脉,接回来养在宫里天经地义;另一方面,他也可能想修补跟蒙古的关系,毕竟之前废后已经撕破了脸。 于是,顺治派人去科尔沁部,想把孩子接回来。可这回轮到孟古青的父亲硬气了。这位老丈人也不是省油的灯,直接拒绝了顺治的要求。他的想法很简单:你顺治先是把我女儿赶出去,现在又想要我外孙,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这态度摆明了就是咽不下那口气,觉得顺治做事太绝情。 顺治碰了一鼻子灰,只能作罢。史书上没说他是死心了还是没办法,但从结果看,这孩子最终没回清宫,留在了蒙古。这事儿成了顺治人生里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谈资。 顺治为啥非要废孟古青?除了性格不合,政治因素也跑不掉。清初的皇权还没完全稳固,后宫跟前朝关系千丝万缕。孟古青背后是科尔沁部,废她可能也有削弱蒙古势力的小算盘。顺治亲政后,想摆脱太皇太后孝庄的控制,孟古青又是孝庄挑的媳妇,废她多少也有点跟老妈对着干的意思。 可废后这步棋,他显然没算周全。孟古青怀孕的事,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孩子出生后,老丈人态度强硬,又让顺治骑虎难下。这件事从头到尾,透着股年轻皇帝的冲动劲儿,也暴露了他政治手腕还不够老练。 孟古青这辈子挺不容易。从草原公主到大清皇后,本该风光无限,可惜婚姻不顺,最后还被废。她回蒙古生下孩子,算是在逆境里给自己留了点念想。这孩子虽没回清宫,但在蒙古长大,也算延续了她的血脉。 历史上,孟古青的结局不算惨,但也谈不上好。她被废后没再回宫,顺治后来立了新皇后,日子照旧过。这段往事在清史里不算显眼,却让人感慨命运无常。一个女人,夹在政治联姻和宫廷斗争中间,想过好日子太难了。 顺治在这事儿上,真不好说他有多英明。废后是他自己的决定,后悔也是他自己的情绪。说他无情吧,他还想着接回孩子;说他有情吧,废孟古青的时候也没手软。只能说,他年轻气盛,做事凭感觉多过深思熟虑。这性格,后来也体现在他痴迷佛教、早早去世上。 至于老丈人拒绝他的要求,其实挺能理解。换谁摊上这事儿,都咽不下这口气。顺治想两头都占便宜,哪有这么容易?这故事里,没谁是大赢家,但也没谁彻底输了。
1654年,顺治不顾群臣反对,废了皇后孟古青。孟古青被废后,回了蒙古娘家,谁知她
文山聊武器
2025-05-09 19:20: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