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6月,开封解放前夕,河南大学做出一个破天荒的决定,举校南迁,三千多名师生在校长带领下转移到了苏州。正是这一举措将河南大学彻底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姚从吾,1894年10月7日生于河南襄城,历史学家,1946年11月受国民政府任命为国立河南大学校长,12月到任。他早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专攻蒙元史,1929年起任讲师,1934年回国任北大历史系教授,抗战期间参与西南联大。 1946年,姚接手战后重建的河南大学,校园分三区:铁塔公园校本部、南门分校和医学院附属医院。他重视图书馆建设,聘北大专家购书,亲自讲授《历史方法论》,延揽名师如董作宾,强调教学严谨,出版《学术丛刊》等期刊,推动科研结合开封实际,调查北宋遗迹如相国寺、繁塔。 1948年3月28日,他当选国民大会代表。6月,共军进攻河南,姚从吾带领部分师生出城,经归德、徐州、南京,后转苏州筹备复校。秋天,他接夫人儿女到南京。南迁决策遵从教育部命令,但引发争议,部分师生留守或加入中原大学,学校分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姚赴台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蒙古秘史》及辽金元史,著有《东北史论丛》等,1970年4月15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5岁。南迁被后人视为失误,影响学校发展,历史评价两极。 1948年6月,开封战役爆发,河南大学校园遭战火破坏,教学楼堆满弹药,操场驻扎士兵,教学秩序崩溃。6月17日,姚从吾离开开封,经商丘、徐州,6月30日到南京,与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商议。国民党政府为避免学校落入解放军,命令南迁苏州。 教育部批准迁校计划,要求8月1日前完成,逾期除名。理由是苏州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教昌盛,可利用公共建筑解决校舍,靠苏州物产解决衣食,靠近上海可聘专家、购图书设备。7月初,派马百非、杜心武、李成范赴苏州筹备。 师生从开封出发,途经南京浦口,600余学生因食宿匮乏,7月8日请愿教育部,临时解决。迁移途中,轰炸机威胁,师生夜宿田间,条件艰苦。7月上旬到苏州,校本部设怡园,图书馆湖南会馆,文学院沧浪亭三贤祠,理学院顾家祠堂,法学院金城银行仓库,农学院狮子林后院,医学院中正路饮马桥,工学院丁家祠堂。 10月10日,3200余师生在怡园开学典礼,东吴大学等派代表出席。苏州时人称“苏州教育平添一学府”,但迁移导致分裂,79人加入宝丰解放区,成立中原大学,另一些留守开封,反映政治立场分歧。苏州办学近一年,1949年4月苏州解放,7月返回开封。 1949年回开封后,河南大学重组,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创学校。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成河南医学院(后并入郑州大学)。水利系调武汉大学,财经系并中南财经大学,植物病虫害专业并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并江西农学院,土木系和数理系部分调湖南大学,化学系成河南化工学院,理科迁新乡并入新乡师范学院。 1953年,学校降为河南师范学院,1956年成开封师范学院,仅剩中文、历史、地理、外语和教育研究室,综合性大学地位丧失。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名,但昔日辉煌难复。南迁师生中,1949年7月2日,1200余人乘专列回开封,部分赴台湾,1948年12月40余校友在台成立校友会,戈福江主事。 姚从吾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蒙元史,成果丰硕,1970年4月15日去世。南迁决策被视为学校衰落的转折点,反映战乱对教育的深远冲击,历史评价复杂。
广州律师王云松赶到开封,用公开方式表明态度,还发起帮李圣律师的百名律师团百万签名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