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印巴冲突,歼10爆火,可别忘了这是20年前,歼-10总师宋文骢、薛炽寿穿着破烂背心的照片,让人一阵心酸,那背心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洞,说实话,要不是知道他是谁,你说这是工地上的老师傅我都信。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说起中国航空工业,咱得聊聊一位牛人——宋文骢,他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歼-10之父”。 这老爷子的一辈子,简直就是中国战机从啥也没有到牛气冲天的真实写照。 20年前歼-10刚出来的时候,谁能想到今天它能在印巴冲突里一小时干掉6架敌机,自身还毫发无损,全球都看傻了眼。 这就是宋文骢那一代人穿着破背心、用算盘硬扛出来的奇迹。 1951年,抗美援朝打响,宋文骢上战场当了个空军机械师,给咱们的战机修这修那。 他在战场上见识了敌人的飞机大炮有多猛,回来就下定决心:得搞国防现代化!于是他跑去哈军工学飞机设计,从此一头扎进了航空事业。 1960年,苏联专家来中国交流,结果整出一件挺扎心的事儿,开会时,一个苏联专家掏出小本子,咱们有个同志不小心凑过去瞅了一眼,那专家立马翻脸抗议。 这事儿让宋文骢特别窝火,他暗下决心:“咱不能老靠别人,得自己干出一条路!” 1970年,宋文骢带着300多人从沈阳跑到成都,成立了611所,就是现在的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刚到那儿啥也没有,没房没办公室,他们就自己搭房子、建厂房,连菜都自己种,没钱咋办?工资捐出来,技术员还动手做车链子、鸟笼子卖钱,赚了再砸进飞机研发。 条件苦成这样,也没一个人喊累。 1982年,北京开了个会,讨论新一代战机的设计,当时大家都觉得沈阳601所的歼-13稳赢,可宋文骢带着611所硬是杀出条血路。 他拿出的“鸭式布局”方案,把所有人震住了,评审团一合计,决定给两家各两个月再完善方案。 到了1984年,反复比拼后,611所的方案胜出,1986年,这项目正式定为国家重点工程,代号“10号工程”,宋文骢当上总设计师,那年他56岁。 那时候的中国,技术不行、设备没有、钱也少,可歼-10的目标是跟世界顶尖战机掰手腕,宋文骢带着一帮年轻人,从零开始摸索,模型、风洞试验、数据分析,步步都在啃硬骨头。 1991年,歼-10的样机做出来了;1995年,第一架原型机开始组装;1997年,总装完工;1998年3月23日,歼-10在成都黄田坝起飞,首飞成功! 中国成了全球第五个能自己造第三代战机的国家,宋文骢高兴得不得了,甚至说:“以后我的生日就是3月23日!” 之后歼-10交给了空军试用;慢慢又正式装备部队,到了2007年,这项目还拿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宋文骢这一辈子,参与过东风113、歼-7、歼-8、歼-9、歼-10好几个型号的设计,歼-7C和歼-10的总师都是他,成果一个接一个。 别以为他就只会造飞机,他还弄了中国第一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航空电子技术能有今天的基础,他功劳不小。 更牛的是,他带出来的徒弟杨伟,后来成了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比宋文骢小33岁,但在宋老爷子的调教下,进步飞快。 1998年,杨伟当上成都所副所长,还管飞控系统,把中国这块技术带到世界顶尖,2001年,他当“枭龙”战机总师,2007年又接手歼-20,把这隐身战机搞了出来。 宋文骢为祖国航天奋斗了一辈子,直到2016年3月2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 或许最让他感到可惜的是,差一天就能赶上歼-10的“18岁生日”。 他一步步把航空事业搞起来,带着无数人埋头苦干,才有了今天中国战机在天上飞的底气。 歼-10不只是个飞机,它是中国空军从老旧的歼-7、歼-8升级到第三代战机的标志。 可你知道吗?当年宋文骢穿着那件破背心,洞多得数不过来,活像工地老师傅穿的。 总设计师如此,整个团队的科研人员也是如此,就是这帮“老师傅”,在蒸笼一样的车间里画图纸,用算盘跟美国的超级计算机较劲,把中国战机从落后拽到了领先。 他们不爱显摆,实验室的灯却亮到半夜;穿得寒酸,手里攥的却是国家命脉。 可最气人的是,现在还有人当内鬼卖机密!想想宋文骢那破背心,再看看那些收黑钱的家伙,真替他们臊得慌。 当年那么苦都没人叛变,现在日子好了,反倒有人为了仨瓜俩枣出卖国家,那些军工“扫地僧”图啥?他们要的不是绿卡,是中国战机划破天的那一声响! 宋文骢的故事,就是中国航空工业的缩影。今天咱能安心刷手机、聊八卦,是因为有人替咱挡住了风雨。 生活再安逸,也别忘了它从哪儿来,咱得记住宋文骢这帮老前辈,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国家再多努把力!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因为印巴冲突,歼10爆火,可别忘了这是20年前,歼-10总师宋文骢、薛炽寿穿着破
烟雨故人归期
2025-05-09 20:23:11
0
阅读:778
不如归去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寒风吹来
为国负重的英雄
烟鬼猫
英雄
WMX
这种背心那时候工厂里很常见
坚强
都不容易呀
用户85xxx42
这里讲得很顺淌,实际歼十这路可艰辛了。宋总实际上是歼八之父,是他首先提出歼七放大双发方案,这就是歼八一。去成都是他自己去的(也没人拦),不去成都,在601所,他就边缘化了。在成都歼九快搞出来了,半途而亡。后来611与成飞屠达基争歼七三研发主导权(屠是修改完善,宋是自主开发),总算争过来了,保住了人才,产了几架空军又不要了,还好巴军救急要了,子系统采购外方,引入巴军理念,设计理念从此从苏系转向欧系(达索)美系(以色列)。有此基础,歼十形象在宋总脑里成型(宋总肯定与巴军接触中看过F16A原机,与巴军交谈中了解到F16A作战理念)。争到歼十还不是开始,原定发动机(WS10)没影子,还好苏27来了,又去俄罗斯改AL31,改AL31后机身不配套,又下决心改后机身。快试飞了。空军见有苏27,不要歼十了,气得江总摔杯子。在江总支持下(有张著名的江总坐歼十座舱照片)给后续经费,歼十试飞才成功,此时多少人落泪。还有一个伤心的故事,歼十最艰难的时候,杨伟要去日本留学,是宋总挽留了他。如果歼十像歼九半途而废。就没后来的歼十C,没后来的歼二十,没后来的歼三六。一言难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