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甄嬛传》陈大夫诊脉争议:是漏洞还是伏笔? 华妃诊脉名场面再引热议:陈大夫先见华妃、后被竹息敲打,顺序是否合理? 正方观点认为层层警告早有铺垫:太医院提前递脉案已暗藏玄机,满纸“正常”报告却让名医看“简单病症”,如同学霸被要求算错题,暗示“非不能治,是不可治”。华妃开口威胁+病因一目了然(麝香),陈大夫瞬间察觉异常:宫里太医非无能,只是圣意难违。竹息随后敲打“说真话会丢名利”,更让他明白皇帝太后不想让华妃有孕,说破即与整个太医院为敌。加之陈大夫作为年羹尧心腹的身份设定,能跟在权臣身边的人精,怎会不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竹息的定心丸(“所有人都会保密”)彻底让他打消顾虑。 反方则指出顺序逻辑存疑:先诊华妃易露馅,若当场说出麝香,华妃当场发作怎么办?且按常理应先拜见上位者,怎会先给妃子诊脉? 事实上,剧中陈大夫的“犹豫—顿悟—妥协”,恰是封建皇权下小人物的生存法则。太医院的集体沉默、竹息的话术威胁,层层递进展现“天家忌讳”的压迫感——不是bug,而是用细节刻画“帝王心术”的冰冷:华妃的孩子不是医学问题,而是政治牺牲品。至于顺序争议,或许正是编剧刻意为之:让陈大夫从“局外人”被迫卷入漩涡,更显后宫权谋的窒息感。你觉得这是bug还是妙笔?
重温《甄嬛传》陈大夫诊脉争议:是漏洞还是伏笔? 华妃诊脉名场面再引热议:陈大
路昭看娱娱乐
2025-05-10 09:08:2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