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伶刘喜奎,结婚那天,拜完天地,她揭开盖头,想看看自己丈夫英俊的面容,可万万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5-10 09:40:26

民国名伶刘喜奎,结婚那天,拜完天地,她揭开盖头,想看看自己丈夫英俊的面容,可万万没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一个骨瘦如柴、黝黑的男人,她这才明白自己受骗了,顿时天旋地转,昏倒在地。

1894年,刘喜奎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她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天津学习戏剧,京剧老生、武生和刀马旦等角色都不在话下。

刘喜奎虽身材娇小,但唱腔圆润。她把河北梆子的高亢激昂和京剧的细腻委婉融合起来,同时注重音韵的变化,还能在新戏中融入爱国元素,后来她又拜河北梆子演员宋永珍为师,以武生的角色登台演出,这也让她逐渐的声名鹊起。

但是刘喜奎在经过多年的演习生涯后,选择暂时放弃了戏曲演员的身份,转而继续求学。就这样,她成为了"崇雅女科班"的一员。

后来,刘喜奎经过学堂的调教包装,逐渐于梨园中闯出自己的名堂来。她甚至还在学校的牵线下,在"中和园"挂牌演出,随即迅速走红。

在当年,能与刘喜奎相提并论的戏曲家也只有梅兰芳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得以相见。正所谓英雄惺惺相惜,两位作为出色的戏曲家,台下台下相互交流渐渐暗生情愫。

刘喜奎对梅兰芳毫无保留地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真心,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梅兰芳对她求婚的时候,她拒绝了梅兰芳。

因为当时有很多达官显贵追求刘喜奎,如果她和梅兰芳真的在一起了,这些人的嫉妒心理很可能会伤害梅兰芳,而刘喜奎不可能因为自己的一时幸福伤害到自己的心爱之人,所以她拒绝梅兰芳的求婚是为了保护梅兰芳。

当时段祺瑞的侄子非常喜欢刘喜奎,可是又不敢正面向刘喜奎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在他酒肉朋友的怂恿下,段祺瑞的侄子趁着刘喜奎在后台休息便去后台骚扰刘喜奎,刘喜奎当然不会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隐忍,随即将他送到了警察局。

曹锟也看上了刘喜奎,这个时候曹锟已经有了家室,他并没有直接去找刘喜奎,而是带着彩礼来到了刘喜奎的家中,曹锟讨好了刘喜奎的母亲,本来刘喜奎的母亲已经赞成了这门婚事,刘喜奎以自己身处演艺生涯的黄金时期,不想现在就告别舞台为借口,一直拖着曹锟。

为了保护心爱之人,也为了彻底拒绝总统们的追求,刘喜奎决定尽快把自己嫁出去。

有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名为崔承炽的男子所写的一篇文章,全文慷慨激昂,揭露上司贪污腐败。

刘喜奎虽然并不认识他,但被他的勇敢正直打动,便托人打听崔承炽家中的情况。

崔承炽有过一妻一妾,但早已去世,只剩一个女儿陪在身旁。刘喜奎听后让舅舅代自己与崔承炽见面。

听了舅舅的描述,刘喜奎一直认为崔承炽是个一表人才,英俊潇洒的男子。

然而到了结婚那天晚上,被揭开盖头的刘喜奎看到眼前的又矮又丑的崔承炽,吓得差点晕倒过去,这时她才知道崔承炽的情况。

崔承炽大她13岁,有过一妻一妾,但都已经去世了,还留有一个女儿和一些家产,崔承炽对刘喜奎看上自己的激动不已,但是此时已经中年他身患肺痨,又害怕自己样貌丑陋吓走刘喜奎。于是他就找了一个年轻的士兵去顶替他。

后来曹锟得知刘喜奎嫁给了崔承炽,气得将崔承炽绑了起来,还扬言要将崔承炽免职。

可是这个举动反而激怒了刘喜奎,本来失望的刘喜奎有过离开的想法,崔承炽也知道自己配不上刘喜奎,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他对刘喜奎说:“就当是个梦吧,我送你回家。”

可是面对曹锟的仗势欺人,刘喜奎决定留下来,与崔承炽一起好好过日子。

三年后,崔承炽积劳成疾,死于肺结核。崔家为了留住刘喜奎,将崔承炽的侄子崔光辰过继给了刘喜奎。刘喜奎也下定决心自己独立抚养孩子,不再嫁人。

1937年,日b人多次邀请刘喜奎去演出,都被她严词拒绝。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成立了戏曲实验学校,需要招聘国内的戏曲专家。周总理年少时曾在天津看过刘喜奎的戏,他认为刘喜奎是指导教师的不二人选。于是,周总理便派人四处寻找刘喜奎的下落。

时任戏曲改进局局长的田汉,费了不少人力才终于在安定门内的谢家胡同找到刘喜奎。起初,刘喜奎并不愿去戏曲学校工作。后来,周总理亲自登门拜访:

“刘老师,您这么出色的艺术家,应该把您的记忆传给后人才对。”

听了这番话,刘喜奎才同意到戏曲学校任教。

1952年,刘喜奎感动于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忘死的战斗,不顾年近花甲,积极报名参加赴朝慰问义演。

1964年,刘喜奎病故于北京,享年70岁,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

《北京晨报》曾这样评价刘喜奎:“是现代中国演艺事业发展的大力推动者,有情有爱,有笑有泪,有悲有喜,耐人寻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刘喜奎的一生虽然坎坷,但她为中国曲艺史留下了不朽的功绩。每个人的时光是有限的,但能在有限的精力中创造无限的价值,便是有意义的一生。

她一生不畏权贵,更不愿成为权贵的附属品,可是终究没有迎来属于自己的爱情,她的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与爱人静享受平凡的时光,可是这个最简单的愿望,对她竟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0 阅读:96

猜你喜欢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