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截菲律宾舰艇后,中方又在钓鱼岛驱离日本船只,另一边,美方已经迈出了危险一步。那么,日菲接连挑衅意欲何为?美方的动作又意味着什么? 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在黄岩岛海域再次出手,强硬拦截菲律宾35号护卫艇。根据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田军里的表述,这艘菲律宾军舰试图侵闯黄岩岛领海,中方出动海空兵力,对其进行跟踪监视、警告驱离,阻止其非法行动。
视频画面显示,中国054A型护卫舰通辽舰、柳州舰,以及5403号舰,在发现菲船靠近后迅速行动,通过贴近穿越航线、喊话警告等方式,干净利落地完成拦截任务。整个过程中,中方舰艇动作明确、态度坚决,没有采取任何激进行动,只是在菲船无视警告的情况下才进行了必要拦截。 然而,菲律宾方面却指责中方“鲁莽危险”,依旧试图通过舆论造势,给国际社会营造“中国在南海挑衅”的印象。更讽刺的是,菲律宾军方随后又放出一段视频,试图佐证“中国舰船行为危险”,结果却恰恰暴露了自身“非法越界”的事实——中方舰艇在其前方穿越的画面非常清楚,这本就是执法过程中最基本的海上阻截手段,并未有任何失控操作。菲律宾说自己“高度克制”,但从他们频繁闯入黄岩岛海域的事实来看,这种说法没有说服力。 就在中菲交锋引发关注时,另一个方向的局势也没有平静。5月7日至8日,中国海警依法驱离了日本“狮子”号渔船,该船连续两天非法进入中国钓鱼岛领海。这起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中方拦截菲律宾军舰还不到72小时,显示出在中国周边,挑衅行为呈现多点发作的趋势。
要知道,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中国海警反应迅速,对日方渔船进行了依法驱离,执法过程专业、规范,明确表达中国对主权的坚定立场。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也在之后再次强调,中方将继续在钓鱼岛领海开展维权执法活动,捍卫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 分析来看,无论是菲律宾还是日本,他们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点——都在美国“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展开。美菲“肩并肩”军演刚刚结束,菲律宾就派军舰去黄岩岛;日本和美国刚进行联合演练,日本渔船就出现在钓鱼岛。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在鼓励盟友通过“灰色地带行动”来试探中国底线。不过有趣的是,此次中方拦截菲律宾军舰时,美国航母就在附近,却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动作。这表明,所谓的“美菲同盟”在关键时刻并不牢靠,但这并不妨碍美国利用盟友来消耗中国的战略注意力。 与此同时,美方还在另一个领域迈出了危险的一步。就在5月7日,美国能源部国家核安全管理局代理局长特雷莎·罗宾斯在国会听证会上突然“官宣”:美国将在本月下旬,提前一年开始批量生产最新型号的B61-13核炸弹。美国国会听证会记录显示,量产计划加速与“应对新兴核威胁”的国防战略调整直接相关。
注意关键词——“批量生产”,而不是简单的试验品。资料显示,这种新款战术核弹,最大爆炸当量能达到36万吨TNT,是当年投在广岛的“小男孩”的21倍,就算最低档,也有300吨威力。 根据报道,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拜登政府在2023年就定下的计划,原本安排在2026年启动,现在直接提速到今年5月,提早了将近一年,这显然与近日不断升级的国际局势密不可分。更值得警惕的是,此举恰逢美国政要炒作“中国核威胁论”之际,这更是进一步暴露出某些国家在核安全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综合起来看,从南海到东海,从海上维权到核武博弈,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暗藏关联——某些势力试图通过“代理人”试探中国底线,同时加速自身军事部署,这种“双线操作”的危险性不容小觑。
但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在核心利益问题上挑战中国的行为,终将面对钢铁般的意志与专业化的应对,未来局势如何发展,关键在于相关各方能否真正认清形势,回归理性,尊重事实。如果还抱着侥幸心理,试图测试中国的底线,那必然还会有更严厉的回应在等待着他们,毕竟,对中国来说,维护主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坚定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