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福建省委常委会议上,68岁的项南一句"与福建一刀两断",把全场说懵了,没人想到,这位被称为“改革闯将”的老书记,在即将离任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近乎决裂的话,而这背后,是一场震惊全国的假药风波。
1985年,晋江陈埭镇几家乡镇企业搞出个名堂:用银耳粉和葡萄糖掺点香精,摇身一变,就成了清肺冲剂、感冒颗粒,打着药品的名号,贴上伪造的批号,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更可怕的是,这些假药还流进了公费医疗单位,一些单位甚至整批采购,整个过程,连县里都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事情原本被捂着,但《人民日报》记者得到线索,派人深入晋江调查。
1985年12月下旬,《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揭露文章,全国哗然,新华社跟进,中央责令福建彻查此事。
这时,项南的电话被打爆了,各方压力全来了,有要他“交代责任”的,有想借机打压乡镇企业的,还有人直接怀疑他“放纵纵容”。
项南是福建人,早年参加革命,抗战、解放战争都经历过,枪林弹雨里熬出来的老干部。
他从1979年调任福建省委书记后,主打的就是经济改革,厦门特区、乡镇企业、外资项目,全是他一手推出来的。
他对晋江的乡镇经济很看重,多次说“这是活路,不能砍”,但这次假药案,把他的政绩一把火点了。
福建省委火速开会,成立专案组查处,项南拍板:不管谁牵涉进去,都要查到底,他亲自部署,要求三个月内必须结案。
结果,晋江54家非法药厂被一锅端,58人被刑拘,10万箱伪劣药被召回,许多药厂负责人、地方干部被带走,有的甚至是“老熟人”。
行动快,查得狠,可这也引发争议,有人开始说他“杀鸡儆猴,寒了企业的心”。
他一听火了:“谁说我整企业?我说了多少遍,栽花就得捉虫,不能盆都砸了!”他坚持分清责任,搞假药的要惩,搞实业的要保。
但舆论不听这个,社会上开始有种声音,说“福建改革出事了”,甚至有人在北京的会议上点名福建“监管失职”。
到了1986年初,中央决定对福建省委进行调整,项南被告知“工作另有安排”,调往北京。
68岁的他,还想着再干几年,可这场风波一下子终结了他的仕途,他没吭声,照常开会、交接。
但在最后一次常委会上,他突然说:“从今天起,我与福建一刀两断。”全场静了一分钟,谁也不接话。
很多人当时没听懂,以为他负气出走,连老战友都劝他“别这么说”,项南笑笑,说:“不是决裂,是规矩。以后福建的事我不掺和,不多嘴。”他说话直,但讲理。
他觉得,前任一旦离开,就该彻底放手,不能在背后指手画脚,给继任添堵。
离开福州那天,街头有不少人送行,他刻意选了清早的火车,没通知媒体,但沿途站台还是有群众挥手送别。
他始终低头,不太愿意跟人寒暄,有人问:“书记你回来看我们吗?”他答:“福建好,我就放心了。”
回到北京后,他住进一套普通干部楼,没请秘书,也不插手地方事务,有一次应邀回福建开扶贫会议,下车时看到群众燃放鞭炮欢迎,他脸色一变,直接让司机掉头。
他跟身边人说:“百姓感情深,我愧对他们,不能再扰。”
假药案过后,晋江一度萧条,但项南留下的乡镇经济土壤还在。几年后,一批晋江企业转向鞋服制造,安踏、特步、361度,一个个品牌做了出来。
有人说,没有当年项南“捂住盆”,晋江就不会有今天。
他在北京没有闲着,1986年,他被任命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那时扶贫还没成风,他就亲自跑西北、走山村,推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
1997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9岁,消息传到福建,数千人自发包机北上参加追悼会,北京机场临时开辟专用通道。
他的一生没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厚厚的回忆录,他的秘书后来回忆,说项南留下的东西里,最多的是信件和扶贫报告。
他不太爱写稿,更多时候是用笔记下当天调研遇到的问题。“他一直惦记的是基层,是老百姓。”
很多福建人都记得,他卸任前最后一句话:“我不管福建了,但我永远信福建。”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1985年12月《福建晋江查处假药案》专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