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华东野战军合围盐城。国民党师长李铁民下达死命令,要处决监狱里100多名地下党。少将韩君明劝阻:“投降或许能留条活路。”
那年冬天,苏北冷得刺骨。盐城城外,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把城围得严严实实。枪炮声不断,硝烟一直散不去。国民党师指挥部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李铁民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眼神慌乱又不甘心。他时不时走到地图前,盯着上面红蓝标记,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外面寒风呼啸,把窗户吹得吱呀作响。
李铁民清楚华野的战力 —— 此前多次交锋,国民党军皆处下风。此次华野派两个纵队攻城,显然志在必得。而他仅有一个师的兵力,装备和人数均处于绝对劣势。“守不住,根本守不住。” 他喃喃自语,声音里浸着无奈。
但他仍做出极端决定:鱼死网破。他一面命令部队死守城墙,一面将目光投向监狱内的 100 多名地下党员。这些手无寸铁的共产党人,成了他绝望挣扎的牺牲品。
李铁民早年是郝鹏举部下。郝鹏举在军界以 “墙头草” 闻名:中原大战时,先叛冯玉祥投蒋介石,见反蒋联军占优又倒戈西北军,未几再投蒋;抗战时沦为汉奸,日本投降后重回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时,见解放军势大即投诚,国军重兵压境又杀解放军干部叛变。
作为郝鹏举的亲信,李铁民每次叛变均紧随其后。他曾随郝鹏举当过汉奸,双手沾满解放军鲜血。1947年初郝鹏举率部反水时,他积极参与屠杀解放军干部。
他深知解放军痛恨叛徒 —— 郝鹏举第二次投降即被处决。自己罪行比郝鹏举有过之而无不及,投降是死,抵抗也是死。他咬咬牙,下达处死 100 多名地下党员的命令,想着多杀共产党人既能壮胆,也算向国民党表忠心。
此时,少将参谋韩君明获悉此事。他虽为郝鹏举旧部,却因郝鹏举叛变杀人时外出执行任务,未参与屠杀,双手未沾鲜血。
韩君明匆匆赶到指挥部,见李铁民正下达处决命令。“师长,万万不可!” 他急声劝阻,“杀了这些地下党员,解放军只会更恨我们,届时连投降的机会都没了。”
李铁民抬眼冷冷瞥他:“投降?我们还有资格谈投降?我杀了多少解放军,他们岂会放过我?”
韩君明继续劝说:“郝鹏举为何被处决?就因反复背叛、血债累累。我未参与此前的屠杀,处境与您不同。若放了地下党员、主动投降,或许能获解放军宽恕。鱼死网破于我们毫无益处。”
李铁民陷入沉默。他本就怕死,多年跟随郝鹏举辗转投靠,不过是想在乱世中保命。如今两条路清晰摆在眼前:拼死抵抗必死无疑,投降虽险,却或有一线生机。
他忆起过往 —— 跟随郝鹏举背叛、投靠,辗转多年从未真正安稳。如今难道要为国民党陪葬?再想那些地下党员,若杀了他们,自己便坐实十恶不赦的罪名,再无退路。
韩君明见他动摇,继续道:“师长,城外解放军兵力数倍于我,装备更是精良。硬拼唯有城破人亡。投降既能保全身家,亦可让城内百姓免遭池鱼之殃。”
李铁民内心挣扎。他明白韩君明所言不虚,却仍担忧解放军的宽恕。毕竟自己双手沾满鲜血,受害者的家人与战友,又岂会轻易释怀?
“可我们杀了这么多解放军,他们怎会原谅?” 李铁民声音发抖。
韩君明趁热打铁:“眼下尚有立功机会。释放地下党员、开城投降,便是向人民赎罪。解放军宽大为怀,若有悔改表现,或可从轻发落。我未参与屠杀,处境不同,您若一同投降,或能寻得转机。”
李铁民长叹一声:“罢了,就依你所言。只望此决定不算错。”
随后,他签署命令释放 100 多名地下党员,并亲自指挥打开城门,迎接解放军入城。盐城未经历激烈巷战,得以和平解放。
然而,李铁民的投降并未换来宽恕。解放军对他的罪行早已掌握 —— 多次背叛、血债累累,即便最后释放地下党员,亦难抵滔天罪孽。审判中,他对罪行供认不讳,最终被依法判处死刑。
韩君明结局迥异。他阻止屠杀地下党员、促成盐城和平解放,被认定为重大立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统战工作,凭借旧部关系争取国民党官兵起义,为国家统一贡献力量,最终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