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央视曾曝光了我国的122毫米车载榴弹炮的演习画面,大量122毫米车载榴弹炮“火力全开”,曝光了解放军的强悍火力。
相比较之下,俄军就因为缺乏车载榴弹炮在俄乌冲突中吃了大亏。 在这三年的俄乌冲突中,俄乌双方都证明了车载榴弹炮的重要性,可俄罗斯军队却始终没有把它搞明白。
车载榴弹炮相较于一般的加农炮、榴弹炮,优势主要在于快速机动、快速部署、快速转移。 一门炮安装在卡车或越野车比如“猛士”底盘上,就能以时速几十公里的速度移动。在战时,这一能力能保证车载榴弹炮在战场上以相当快的速度机动,然后抵达指定地点进行部署。
而现代战场上各种侦察手段都非常先进且强势,一门炮开火后敌方很快就能发现它。这时候这门炮如果不快速转移,敌方的反击很快就会到来,然后摧毁这门炮。 甚至在互联网上素来有“一门炮开火8分钟就需要转移”的说法。 一般的加农炮、榴弹炮直接固定在阵地上,需要转移的话时间以小时计。车载榴弹炮直接在卡车底盘上开火,射一轮后马上就能转移,足够完成“开火后8分钟内转移”的目标。
可见在高强度、快节奏的战场上,车载榴弹炮的优势非常巨大,其能够快速的为一线士兵提供火力,自身的生存能力也非常强悍。
但是这样强悍的武器,俄罗斯在俄乌冲突爆发的前期却并没有大量使用。 如果各位对俄乌冲突的发展历史比较了解,就会知道俄罗斯在俄乌冲突第一阶段,也就是2022年上半年时,使用了大量的导弹。
根据美国智库组织,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估算,从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到2023年7月这一年半时间里,俄罗斯使用了超过5000枚的战术导弹。 这个数量是非常恐怖的,这也能说明俄罗斯在俄乌冲突的前期,对导弹这种火力的依赖非常严重。 而俄军之所以对导弹的依赖非常严重,一大原因就是缺乏车载榴弹炮了。 俄乌冲突刚爆发的时候,大量俄军沿着乌克兰的公路系统朝着基辅方向出发,一路打到了基辅的郊区。
但是俄军在进攻的时候,最前线的主力主要是轻装甲车和坦克,这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坦克的火力自然没的说。但坦克这玩意既耗油跑得又慢,在对速度有极大需求的军事行动中,坦克所能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俄军当时的行动显然是正在进行“快速突击”,要在乌军大部队没有反应过来尽可能快的攻陷基辅,或者是占领足够多的土地。但是坦克因为耗油的特性,在当时有很多都没有跑到终点,从而有大量坦克被废弃在了路边。
至于装甲车,这玩意快倒是够快了,但火力不足。 一般的装甲车也就装备12.7毫米口径的重机枪,注重火力的装甲车最多再装一门30毫米口径的火炮。这点火力显然无法满足俄军当时的需求。 如果当时俄军装备有大量的车载榴弹炮,那么这些车载榴弹炮跟随俄军装甲车前进,就能实现快速部署,且为前线俄军提供足够的火力。 说不定俄军一通冲锋,就真的把基辅给打下来了。
但很可惜的是,俄军当时并没有大量装备车载榴弹炮,所以对基辅的“突击”很快就结束了。一部分俄军打到基辅郊区后,俄军大部队就开始了撤退,然后俄乌战场就局限于现在的东乌克兰四州内。 并且因为俄军缺乏车载榴弹炮,所以“俄乌冲突第二阶段”,也就是2022年下半年,俄军不得不使用大量导弹充当火力。 而导弹的价格显然远高于车载榴弹炮使用的炮弹,这极大的提升了俄军的打击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俄乌双方打了一阵后,都不约而同的重视起了火炮。 乌克兰方面从北约那里搞到了M777型拖拽式火炮。但是正如我们上边说的,这种拖拽式火炮的部署和转移时间是以小时计的,这就导致乌军手里的M777型火炮战果并不显著,乌军自己也更喜欢用海马斯火箭炮系统。
俄军方面在吃了一个大亏后,也开始了在前线增加火炮部署。 当前俄军主要装备的车载榴弹炮,就是2S35“联盟-SV”型自行榴弹炮系统。该自行火炮是俄军从2014年开始生产的自行火炮,火力尚可,但是因为火炮底盘比较老旧,这款自行火炮的机动性远不如中国装备的新型122毫米车载榴弹炮。
当然俄军2S35自行火炮最大的问题是数量稀少。像解放军一个炮连装备9门122毫米车载榴弹炮或122毫米的火箭炮系统,俄军一个炮连才装备4~6门122毫米的122毫米自行火炮或火箭炮,火力比解放军一个炮连少40%~60%左右。
俄军当前和乌军在东乌克兰四州范围内“打烂仗”,一大原因就是俄军的火力不足。如果俄军火力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倍,达到解放军的水准,那么俄军的战线就不会推进得如此缓慢。 当然,军队的火力要提升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说军队扩编的问题,单单是一个钱的问题就让俄罗斯难以解决。 俄乌冲突之前俄罗斯一年的军费才600多亿美元,不到中国的30%。这点资金,显然很难让俄罗斯如解放军一般豪横。
即使俄罗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增加了军费,但2025年俄罗斯的军事预算也才13.5万亿卢布(约合1343亿美元),差不多就解放军军费的一半。俄军很难将其火力提升到解放军的水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