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山战役爆发后,赵维军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次年,在家人的同意下,不满1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5-10 18:03:20

1984年老山战役爆发后,赵维军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次年,在家人的同意下,不满18岁的赵维军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军人,跟随着军队来到了我国边境。 1984年,老山战役的炮声一响,甘肃榆中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16岁的赵维军攥紧了拳头。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那年,越南军队侵占我国边境领土,战火烧到了家门口。他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消息,心里燃起了一团火——报国的时候到了。次年,他还没满18岁,就在家人的同意下应征入伍,背上行囊,跟着部队奔赴云南边境。从一个种地的农村娃,到扛枪的军人,赵维军用命写下了一段让人没法忘怀的故事。 赵维军1968年出生在甘肃榆中县的一个穷山沟里。家里就他一个独子,日子过得紧巴巴,靠种地糊口。从小,他就跟着爸妈下地干活,挑水、喂牲口、翻土,啥都干。衣服是粗布做的,补丁摞补丁,可他从不吭声,村里人都说他是个勤快娃。读书的机会不多,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学,农忙时还得回家帮忙。晚上点个煤油灯,借着那点昏黄的光,他歪歪扭扭地练字,写得不好但特认真。虽然没啥文化,他心里却总憋着一股劲儿,想干点大事。 他爷爷是解放战争的老兵,家里有个旧木盒,装着几枚军功章。小时候,爷爷常给他讲打仗的事儿,边讲边把军功章塞他手里,说:“这玩意儿是我拼来的,保家卫国,值!”赵维军攥着那几枚铜疙瘩,眼里放光。从那会儿起,他就想当兵,想像爷爷一样扛枪上战场。1984年,老山那边打起来了,他站在田埂上听收音机,心里就下了决心——要去参军,要去边境。 1985年,他还没到18岁,跑去求爸妈让他报名。妈舍不得,抹着眼泪给他缝了件厚棉袄;爸没多说,就一句:“别丢咱家的脸。”他点点头,背着那身行囊就走了。那一刻,他不是想着啥英雄梦,就是觉得国家有难,自己得去扛一扛。 入伍后,赵维军被分到云南边境的部队。训练营在山沟里,早上雾气重,空气潮得能拧出水。每天跑圈、翻墙、爬绳,背着装备走十多公里山路,脚底磨出血泡他也不吭声。教官教他们拆枪装枪,他手指头弄得灵活得很,枪栓一拉一推,咔咔作响。射击训练时,后坐力撞得肩膀生疼,他咬着牙练准头。晚上搞战术演练,趴在草丛里一身泥,带着队摸黑绕哨兵,抢目标旗,教官都夸他脑子活。 一年下来,赵维军干得不错,被提成副班长,管着十来个兵。他不摆架子,熄灯后还点灯看战术书,默背地形图。战友们都服他,说他是个实诚人。1986年4月,部队换防,接替济南军区67军,开到老山前线的松毛岭。那里条件苦,猫耳洞里潮乎乎的,水珠滴个不停,薄毯子裹身上也暖不透。他带队巡逻,山路陡,藤蔓绊脚,敌军的炮弹时不时炸过来,碎石子乱飞。有回敌军夜袭,他带着人反击,肩膀被子弹擦出血也不退,硬是守住了阵地。 1986年7月28日,赵维军带队冲锋。那天任务急,敌军火力猛,他们得往前压。半路上,他踩中了地雷,轰一声巨响,人被掀翻,双腿炸得血肉模糊。战友冒着枪子儿把他拖回来,担架上全是血。送到战地医院时,他已经疼得迷糊了,双腿没法保住,只能截肢。护士张茹接手救他,她是江苏人,18岁考进军医学院,1984年主动请缨来的老山。战场上啥惨样她都见过,可赵维军的伤还是让她手抖。她剪开裤腿,血水淌了一地,用纱布死命压住伤口,给他打止痛针。 截肢后,赵维军情况更糟,伤口感染了绿脓杆菌,高烧烧得人昏迷,呼吸都弱了。7月28日,部队把他往后方送,路上他睁开眼,问了句:“兰州在哪边?”张茹指了西北,他盯着看了会儿,眼泪淌下来。之后,他气息越来越弱,留了最后一句话:“爸妈,我没丢脸。”说完就没了动静。张茹守了他几天几夜,换药喂水没停过,最后还是没留住人。 赵维军走了,可他的故事没完。张茹没沉下去,她继续在前线救人,一干就是到1993年战役结束。她出生在江苏,家里条件比赵维军好,爷爷是红军老兵,她受这影响才去的军医学院。战场上,她见过太多血和死,可她从没退过。救赵维军时,她尽力了,可人没保住,这事在她心里留了根刺。 2011年,张茹发起个“使命之旅”,五年跑了九个省32个县,找了43个烈士的家属,把他们的故事带回去。她想让这些牺牲的人不被忘了。2015年,她去了甘肃榆中赵维军的墓前,敬了个军礼,洒了点烈酒,眼泪糊了墓碑。她说,赵维军的事迹不能埋没,得让后人知道这些年轻人为啥拼了命。 老山战役的硝烟散了快40年了,赵维军和张茹的故事却没淡。赵维军用命告诉咱们啥叫忠诚,张茹用行动让人明白啥叫担当。战争不是啥好东西,可它逼出了人性里的真东西。那会儿的年轻人,没啥大话,就是觉得国家需要,就得去扛。今天咱坐在屋里吹空调,吃外卖,日子舒坦,可别忘了这些人是咋换来的。你咋看他们的故事?有啥想法,底下聊聊吧,让这些英雄的精神接着活下去。

0 阅读:25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

清风拂面剑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