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同意立即停火从"停火"到"熄火",印巴和平需要更多现实主义的勇气。
克什米尔上空再次传来停火协议的消息,这已是本世纪以来双方第七次达成类似共识。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每当国际社会调停压力增大,或是双方内部矛盾需要转移时,"和平鸽"就会适时出现。但过往六次停火平均维持时间不足18个月,炮火声总会重新撕裂查谟的黎明。
真正的和平不应是外交辞令的暂时休战,而需要直面三个结构性矛盾:印度教民族主义与伊斯兰认同的意识形态对抗、中巴经济走廊触动的战略神经、克什米尔世代累积的身份创伤。当新德里的"数字印度"与伊斯兰堡的"中巴经济走廊"都在争夺地区话语权时,地缘博弈早已超越传统领土争端维度。
这次停火值得谨慎欢迎,但更要警惕"和平表演"背后的政治算计。莫迪政府需要应对农民抗议的国内压力,伊姆兰·汗则面临反对派的步步紧逼。如果和平进程不能触及跨境水资源分配、锡亚琴冰川非军事化等实质议题,那么今天的停火协议恐怕只是下一轮冲突的幕间休息。
和平从来不是签字笔下的浪漫宣言,而是要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哨所里,用实际后撤的坦克履带丈量出来的。当克什米尔的孩子们能安心数星星而非炮弹轨迹时,才是真正值得庆祝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