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人民的火车!”四川凉山,一列票价仅为2块钱的公益性慢火车,允许牲畜上车,

云舟史策说 2025-05-11 12:06:28

“这才是人民的火车!”四川凉山,一列票价仅为2块钱的公益性慢火车,允许牲畜上车,有鸡、鸭、鹅,还有羊和猪,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凉山的老百姓们都能将自家养的牲畜和土特产带到城里售卖!网友:“高铁展示中国速度,绿皮车展示中国温度。”   在四川凉山的群山之间,有一列绿皮火车,几十年如一日地穿行在这片土地上,不快不慢,却温暖如初。   这趟火车叫做5633次列车,运行的线路是从普雄到攀枝花,虽然车程不短,但票价却便宜得让人不敢相信,只需要两块钱。   这列火车的存在对外地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看起来有些“复古”的交通工具,但对凉山的老百姓来说,它早已经不只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位陪伴他们走过几十年风雨的老朋友,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能够靠得住、信得过的那种存在。   这趟列车最早是在1970年开通的,到现在差不多已经跑了60年了,它不是什么新式列车,没有高铁的那种速度,也没有城际列车的那种高级配置,车厢还是那种老旧的绿皮样式,但大家还是愿意坐,甚至离不开它。   因为它便宜、实在、贴近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为这片山里的百姓带来了很多其他的便利和可能性。   在这趟车上,你会看到很多平常在别的列车上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有专门用来放牲畜的车厢,鸡鸭鹅叫个不停,甚至还有人牵着羊或者猪上车。   有的车厢里摆着各种农家特产,腊肉、辣椒、折耳根、木姜子等,一应俱全,有的车厢像个小集市,坐着的、站着的、摆摊的,热闹得很,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做买卖,甚至还有车厢被改成了孩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坐在小桌前看书写字。   其实最初的时候,这列车和其他普通列车也没啥区别,大家只是用它作为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车上的服务和设置慢慢发生了变化,不是铁路部门自己决定的改变,而是根据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一点一点地“长”出来的。   老百姓需要带鸡鸭去卖,就腾出一节车厢给他们装,有些孩子要乘车去县里上学,就安排一个安静的学习车厢,有人做点小买卖,想在车上摆摊卖点东西,那也没问题,就专门开设了一个“交易车厢”。   有位大叔从17岁第一次搭乘这列车去城里卖鸡,几十年下来,他所有的收入基本都和这趟火车有关,每次赶集、办事、送货、进货,他全都靠着这列绿皮火车。   凉山的地理条件并不算优越,很多地方都在偏远的山区里,有些站台甚至只能称作“简易站”,没有正式的售票厅,也不需要提前买票,当地人只要上车之后找列车员补个票就行。   这种操作放在别的地方,可能会被认为“太随意”,但在这里,却是一种贴心和体谅,铁路部门知道这里的村民有时候赶车比较紧张,排队买票不方便,所以干脆就允许大家先上车再补票,这种看似“破例”的安排,实际上体现的正是对基层百姓的关照。   不少人第一次听说这趟火车的时候,都会感到不可思议,觉得在今天高铁成网、动车成群的年代,还有这么一趟慢悠悠的绿皮火车,每天准时出发、定点到站,而且票价还这么便宜,实在是罕见。   但正是这种“慢”,才更显出它的珍贵,因为它慢得有温度,慢得有人情味。   有网友说:“高铁展示的是中国的速度,而像这列从普雄开往攀枝花的绿皮火车,展示的则是中国的温度。”   这话说得真不假。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太容易追求“快”,追求效率,追求科技感,可这趟绿皮火车提醒了我们,其实有些时候,“慢”反而能留住更多真实的生活气息,也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趟火车是公益性质的,并不赚钱,甚至可以说是在“亏本”运营,但它一直没停,也没人想让它停。   铁路部门、地方政府、列车员、村民,大家都在默默维护着这个“时代的慢车”,因为他们都明白,这不是一趟普通的列车,它承载着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对生活的希望,是这个山区和城市之间最朴素、最实用、最真诚的连接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列火车不仅仅在“运人”,它还在“运生活”,它让山里人走得出去,也让外面的人进得来,它带走了一个个家庭的土特产,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新鲜信息,它拉动的,不仅仅是经济,更是情感和梦想。   在如今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像这样的一列慢火车,不只是一个存在,更像是一种提醒,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发展得多快,都不要忘了曾经的模样,也不要忽略那些依然需要被看见、被照顾的角落。   凉山的这趟绿皮火车,就像是中国这片土地上坚守的一种温柔力量,用最朴实的方式,把希望、温暖和未来,送到了千家万户的心里。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0 阅读:95

评论列表

启林在线

启林在线

1
2025-05-11 12:40

[赞][赞][赞]

云舟史策说

云舟史策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