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好吃又会叫的鱼,美国人几乎把它吃到绝迹。养殖以后

牧童的娱论 2025-05-11 19:18:39

1991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好吃又会叫的鱼,美国人几乎把它吃到绝迹。养殖以后我国人却不爱吃,只好又出口给美国。如今这种鱼在我国东南海域泛滥,而美国却因为种群变小开始保护。   这种鱼就是美国红鱼,那时的它,背负着“美味”“稀有”“高产值”等多重光环,是中国引进养殖项目中的明星品种之一。   可是三十多年过去,这种“好吃又会叫”的鱼却经历了一段颇具戏剧性的命运变迁。   在美国被吃到差点灭绝,被列入保护名单,在中国却养了没人吃,还占地方,没办法只能够重新出口回美国。   如今,它又因逃逸与繁殖,在我国东南海域泛滥成灾,成为生态隐患之一,而它的“故乡”美国却正竭力保护这个昔日被餐桌猎杀的“珍宝”。   美国红鱼是一种生活在西大西洋沿岸海域,尤其是美国墨西哥湾附近的中大型海水鱼。   由于肉质鲜嫩、刺少、体型适中、且具有独特的“咕咕”叫声,它在美国南部尤其受欢迎,长期以来是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等地餐桌上的明星菜肴。   但正是因为太受欢迎,1980年代的美国红鱼在商业捕捞压力下种群急剧减少。   到了1986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就已宣布全面禁止商业捕捞红鱼,并随后纳入联邦保护物种名单。   就在美国人开始意识到保护红鱼的重要性之际,中国却在1991年将这种鱼作为引进养殖的新宠,从美国引进了种苗。   当时,中国正处在海水养殖大发展时期,沿海各地大力推动外来优质鱼种的引进养殖,尤其希望找到肉质好、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美国红鱼看起来正中下怀。   它既能在浅海养殖,抗病力也强,生长迅速,几乎没有“坏习惯”。   可当美国红鱼在中国沿海大面积养殖成功时,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暴露出来:中国人不太喜欢吃它。   尽管美国红鱼在美国是高级海鲜,但在中国,它的口感并不被认为有特别优势。   相较之下,消费者更青睐传统的黄花鱼、鲈鱼、石斑鱼,或者深受欢迎的三文鱼等进口冷水鱼。   红鱼肉质虽然嫩,但偏“腥”,且外观并不讨喜,体型粗壮、头大嘴大、颜色暗红,尤其是那一条黑眼斑的“尾巴眼”,总让人觉得“不吉利”。   餐饮市场反响平平,加工企业不感兴趣,最终养殖者只能另辟蹊径,将鱼重新出口回美国市场。   中国养的红鱼,反倒成了美国市场上最主要的红鱼来源之一。   这种“出口美国吃美国”的反差,也让“美国红鱼”在国内一度被戏称为“出口专供鱼”。   但这场跨洋的“养殖实验”,并未就此落幕。   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养殖美国红鱼的企业陆续减少,部分鱼场管理不善甚至破产倒闭,导致大量红鱼逃逸至近海水域。   美国红鱼给人的感觉就跟清道夫一样,不容易死,加上我国海域的环境不错,在我国东南沿海找到了新的生存乐园。   逃逸的红鱼就成了入侵物种,部分区域根本就控制不了。   它们在新的生态系统中没有天敌,又比本地鱼类更“能吃能抢”,对当地生态构成威胁。   渔民常常在近海网捕中意外抓到红鱼,有人觉得惊喜,但更多时候它们被当作杂鱼丢弃,或仅以低价出售。   据海洋生态学者研究,红鱼可能正在威胁本地鱼类如真鲷、黄鳍鲷等的生态位,同时它们对底栖生物资源的消耗也较大,可能带来长远的生态负担。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当美国政府继续限制红鱼商业捕捞、鼓励恢复野生种群数量时,中国却在某些地方将它列入需“清理”的外来种。   近年部分环保机构甚至建议限制红鱼野外种群的扩散,或鼓励“就地消费”,以“吃掉入侵种”的方式控制其数量。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生态循环:中国养的红鱼泛滥,中国人不想吃,却出口给美国人吃。   美国人吃多了又限制捕捞反而从中国买,最终逃逸的红鱼成了中国的“生态负担”,又开始鼓励中国人再把它吃回去。 参考资料: 美国红鱼_百度百科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