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明风华》作为历史爱好者简直要被气晕——剧里为了塑造“大女主”孙若薇,居然疯狂抹黑真实历史中贤明的张皇后(诚孝昭皇后张氏),还把争议满满的孙皇后(孝恭章皇后孙氏)强行洗成“白月光”,这波操作看得人直呼离谱。 一、真实历史:张皇后才是“明朝第一贤后” 历史上的张皇后,堪称明朝女性的“天花板”: - 从世子妃到太皇太后,历经五朝风雨:她15岁嫁入燕王府,陪朱高炽在“靖难之役”中死守北京城;做太子妃时,靠智慧化解朱棣对朱高炽的猜忌;当皇后仅10个月便痛失丈夫,却辅佐儿子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儿子早逝后,又扶年仅9岁的孙子朱祁镇登基,亲自镇守后宫、制衡权臣,被《明史》评价为“女中尧舜”。 - 铁血手腕与慈母心肠并存:她虽手握大权却不逾矩,曾当着大臣的面训斥意图干政的太监王振,临终前还惦记着百姓疾苦。更令人痛心的是,她一生经历四次白发人送黑发人(长子朱瞻基、次子朱瞻墉、长女嘉兴公主、孙子朱祁钰),却始终以家国为重,堪称封建时代最清醒的女性政治家之一。 二、剧集魔改:把贤后写成“恶婆”,争议人物捧成“圣母” 《大明风华》的改编却与史实严重割裂: - 张皇后被丑化成“跋扈婆婆”:剧中她成日摆着“恶婆婆”嘴脸,对孙若薇处处刁难,甚至被暗示“逼死郭贵妃”“溺爱孙子朱祁镇”。但真实历史中,郭贵妃殉葬是朱元璋恢复的“人殉制度”所致,与张皇后无关;而朱祁镇登基后,张皇后对其管教极严,要求他每日听政后必须到自己宫中“听训”,绝非“溺爱”。 - 孙皇后被包装成“励志大女主”:历史上的孙皇后(孙氏)因“夺门之变”和“废胡皇后”争议缠身。她本是朱瞻基的青梅竹马,却在朱瞻基登基后挤走原配胡皇后(朱棣亲自选定的儿媳),甚至被野史传“借腹生子”(朱祁镇生母存疑)。而剧中却将她塑造成“忍辱负重、心怀天下”的贤后,甚至让她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但事实上,张皇后早在1442年去世,土木堡之变(1449年)时她已离世7年,根本不可能“见证”孙皇后的“高光时刻”。 三、观众吐槽:魔改可以,但别踩在历史人物脸上“洗白” - 逻辑漏洞百出:剧中让张皇后与孙皇后“宫斗”,但真实时间线里,张皇后做太后时,孙氏仅是“贵妃”,且胡皇后被废后,张皇后仍命胡氏居住清宁宫,礼遇有加,足见她对孙氏并无“刁难”之意。 - 伤害观众历史认知:有观众直言:“当孩子问‘张皇后是不是坏女人’时,我该怎么解释?”更有历史博主指出,剧中“孙皇后抚养朱祁镇”是彻头彻尾的谣言——《明史》明确记载,朱祁镇自幼由张皇后亲自抚养,与孙氏关系疏离。 - 拿悲剧人物编故事:张皇后一生痛失多位至亲,本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却被剧方写成“宫斗工具人”;而孙氏的“贤后”光环,不过是剧方为了捧女主强行贴的标签,反而掩盖了真实历史中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挣扎与无奈。 四、历史剧的底线:可以改编,但别背叛真实 影视剧需要艺术加工,但历史人物的基本底色不能变。张皇后的贤明、孙氏的争议,都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的事实。一味为了“大女主爽感”而颠倒黑白,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正如网友所言:“想看宫斗可以去看架空剧,但请放过真正的历史人物,她们的人生远比狗血剧情更震撼。” 《大明风华》的争议,折射出当下历史剧的通病:为了流量和人设,随意揉捏历史人物,却忘了——真正的“大女主”,从来不是靠踩在其他女性身上上位,而是像张皇后那样,在男权夹缝中活出清醒与格局。与其给争议人物“洗白”,不如好好讲讲那些被史书低估的女性政治家,她们的故事,才是真正的“风华”。 大明风华 大明历史解说
李建成刚被李世民干掉不到一个月,旧部当中第一个翻脸的,就是燕郡王罗艺,他在幽州举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