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村书记带着十几名村民,用炸药将丁汝昌的墓穴炸开。墓穴里摆放着一黑一红

吴梓晨说车 2025-05-12 16:20:32

1959年,村书记带着十几名村民,用炸药将丁汝昌的墓穴炸开。墓穴里摆放着一黑一红的棺材,村民们用一把火将遗体烧毁,然后将棺材制成了板凳,边角料居然被做成切菜的案板......

2000 年 10 月,在丁氏后人历时多年的奔走下,这座饱经沧桑的墓地终获重修,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立的石碑上,“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之墓” 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可当指尖抚过碑身,仍能摸到当年炸药留下的裂痕,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曾经的劫难。

1895 年 2 月 12 日,威海卫刘公岛的海面被炮火映得通红。丁汝昌站在旗舰 “定远号” 的甲板上,望着破损的舰队和逼近的日军战舰,眼神中满是悲怆。此前,他已连续多日指挥作战,身上多处负伤,却始终未曾离开指挥岗位。

面对日军司令伊东祐亨的劝降书信,他只冷冷回复:“吾在,舰在;吾亡,舰亡。” 当最后的抵抗无望,他从容服下鸦片,以 59 岁的生命,践行了对国家的誓言。

然而这位以身殉国的将领,等来的不是褒奖,却是抄家的圣旨。部下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签订《威海降约》,让清廷将战败怒火尽数发泄在丁汝昌身上。

光绪帝一纸诏令,丁家祖宅被查抄,灵柩被铁链锁上,置于闹市示众长达 15 年。直到 1910 年,在萨镇冰等水师旧部联名陈情下,清廷才准许下葬。1912 年,丁汝昌与妻子魏氏的棺椁,终于入土小鸡山,可谁也没想到,平静仅仅维持了半个世纪。

1959 年的 “大跃进” 浪潮中,一股盗墓之风悄然兴起。当地大队干部听信 “墓中藏有宝物” 的传言,带着十余名村民,用炸药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室。据目击者回忆,炸开墓室时,丁汝昌的遗体保存完好,面容栩栩如生,身着的官服虽已褪色,仍可见昔日威严。

可这些人毫无敬畏之心,先是抢夺口中的含珠,又将棺木内随葬物品搜刮一空,最后竟点燃尸体,熊熊大火烧了整整一夜。两口楠木棺材被送去木业社,改制成八条长凳,供人坐卧。

这场劫难给丁氏家族带来沉重打击。丁汝昌的曾孙丁荣澍,因家族成分问题,被下放到农村。1962 年,他不慎被生锈铁钉扎伤,因缺医少药,感染破伤风去世。妻子无法承受生活重压,投塘自尽,留下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其中最小的丁小明,7 岁便开始独自谋生,白天在生产队放牛,晚上蜷缩在谷仓过夜。即便生活如此艰难,每当有人诋毁丁汝昌,他都会红着眼眶与人争辩:“我太爷爷是英雄!”

事实上,丁汝昌的军事生涯充满传奇色彩。出身庐江农家的他,早年在太平军和淮军中摸爬滚打,因作战勇猛被李鸿章赏识。1879 年,他奉命筹建北洋水师,远赴英国接收 “超勇”“扬威” 等战舰。

在英期间,他不仅学习海军技术,还深入研究西方海军制度,回国后推动建立威海卫水师学堂和旅顺船坞,培养出邓世昌、刘步蟾等一批优秀海军将领。1882 年朝鲜内乱,他率舰入朝,迅速控制局势,展现出卓越的军事谋略。

甲午战败的责任,本不应由丁汝昌一人承担。战前,北洋水师多年未添新舰,主力战舰 “定远号”“镇远号” 航速缓慢,火炮射速远不及日军。而战斗中,清廷指挥混乱,陆军拒不支援,导致水师孤立无援。即便如此,丁汝昌仍率舰队坚持战斗,在威海卫保卫战中,他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直至弹尽粮绝。日军司令伊东祐亨在劝降信中写道:“阁下以孤军支柱其间,毅然不屈,固亦英雄本色。”

如今,丁汝昌墓前的石板路已被参观者的脚步磨得发亮。墓碑两侧,新植的松柏郁郁葱葱。在他殉国 130 年后,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认识这位将领:他不仅是战争中的悲剧英雄,更是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开拓者。

而丁氏后人仍在追寻被盗的遗物,他们说:“找回的不只是物件,更是家族的尊严,是历史的真相。” 每当夜幕降临,小鸡山的山风掠过墓冢,仿佛在诉说着一个道理:真正的英雄,或许会被时代误解,但历史终将还他们一个清白。

信源: 闽南网2014.9.1——丁汝昌夫妇墓被农民挖开:火烧尸骨 棺材做成板凳

0 阅读:1
吴梓晨说车

吴梓晨说车

吴梓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