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2月,68岁的项南在福建常委会上突然放话和福建划清界限,震惊全场,这番

雾里看花水中 2025-05-12 22:04:19

1986年2月,68岁的项南在福建常委会上突然放话和福建划清界限,震惊全场,这番话背后,其实藏着一桩震动全国的假药事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深冬,一份《人民日报》的报道如一把烈火,将福建晋江小镇推到了风口浪尖,这场始于陈埭镇的假药风波,不仅撼动了整个福建省的改革根基,更让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面临上任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这把火烧得来势汹汹,陈埭镇的企业主们玩起了一场令人震惊的点石成金把戏:普通的银耳粉加入葡萄糖,掺进几滴香精,贴上伪造的批号,摇身便成了清肺冲剂、感冒颗粒,一箱成本不过五六十元的饮品,摇身变成了售价二百五十余元的特效药,这些假药还大摇大摆地闯入公费医疗系统,靠着电子表、自动伞等小恩小惠打通关节,用现金回扣将一些医疗单位的把关人收买。 当《人民日报》的记者踏着陈埭镇泥泞的村道,揭开这个惊人的真相时,整个中国为之哗然,新华社紧随其后,中央震怒,一场巨大的危机如暴风般袭来。 然而,这把火烧到了项南心头,作为改革的推手,他曾满怀希望地扶持陈埭镇发展乡镇企业,将其打造成福建首个亿元乡镇,在他眼中,乡镇企业是改革大潮中最富活力的新芽,是带领百姓致富的希望之花,如今这朵花上却爬满了吸血的虫豸,让他痛心疾首。 有人要他交代责任,有人借机打压乡镇企业,更有人直接指责他放纵纵容,项南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他深知,处理不当,不仅会毁掉多年改革成果,更会扼杀无数企业的生机。 这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老革命,展现出惊人的定力与智慧,他一面雷厉风行,要求三个月内必须结案,派出专案组连夜进驻晋江,将54家非法药厂一举查封,58名涉案人员被刑事拘留,10万箱伪劣药品被召回,一面又坚定地护住改革的火种,反复强调栽花就得捉虫,不能盆都砸了。 然而,舆论的浪潮并未平息,有人说福建改革出事了,有人在北京的会议上点名批评福建监管失职,1986年初,68岁的项南被告知工作另有安排,在最后一次省委常委会上,他说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话:从今天起,我与福建一刀两断。 这不是负气之言,而是一个改革者的清醒与担当,他深知,前任的阴影会成为继任者的包袱,唯有彻底放手,才能让新班子轻装上阵,离开福州那天,他选择了清晨的火车,婉拒了欢送,只对着站台上自发前来的群众低声说:福建好,我就放心了。 项南离开后,晋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转型期,但他当年播下的种子并未凋零,几年后,一批晋江企业转向制鞋制衣,催生出安踏、特步等知名品牌,当年那片险些被连根拔起的企业沃土,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回到北京的项南并未就此偃旗息鼓,他将满腔热忱投入扶贫事业,走遍西北山村,推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1997年,这位改革的播种者在北京病逝,福建各地数千人自发北上送别,他的秘书回忆,老领导一生清简,留下的除了一摞扶贫报告,就是厚厚一叠与基层往来的信件。 这场始于一把火的风波,最终成就了一个改革样本,项南用智慧与担当,在惩治与保护之间走出一条平衡之路,他像一位睿智的园丁,知道该在何时拔除杂草,又懂得如何护住幼苗,这朵在风雨中绽放的花,映照出中国改革道路上的艰辛与希望。 当今天的人们漫步晋江街头,看着林立的品牌大楼,依然能从老一辈口中听到项南的故事,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个经济腾飞的样本,更是改革者应有的胆识与担当,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改革如栽花,要经得起风雨,耐得住寒霜。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1985年12月《福建晋江查处假药案》专稿报道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雾里看花水中

雾里看花水中

雾里看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