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警重拳出击!斩断一条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 2025年5月12日,综

元瑶评人间趣事 2025-05-12 22:38:55

网警重拳出击!斩断一条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 2025年5月12日,综合报道——近日,全国多地公安机关网安部门连续破获多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查获公民个人信息数千万条。这些案件暴露出个人信息泄露的严峻形势,也彰显了公安机关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零容忍”的坚定态度。 典型案例:房产销售“监守自盗”,精准推销背后的黑色交易 2025年3月,甘肃金昌市公安局金川分局网安大队在日常网络安全检查中发现,某房产销售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售楼部登记的户主姓名、联系电话、房屋地址等个人信息非法提供给中间商方某,方某再将这些信息转卖给8家装修公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作案手法:房产销售人员利用客户登记信息的机会,私自拷贝数据并出售,每条信息售价5-10元不等。 危害后果:受害业主频繁接到装修公司电话,对方能准确说出房屋户型、购房时间等隐私信息,严重干扰正常生活。 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第四十四条和第六十四条,涉案人员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犯罪升级:黑客入侵+中间商倒卖,6700万条信息流向黑产 2024年6月,山东淄博警方在“净网2024”专项行动中,侦破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查获公民个人信息6700余万条,涉案金额500余万元 犯罪链条分析: 上游:黑客通过技术手段从赌博网站、电商平台等非法爬取数据; 中游:“中间商”在社交平台(如QQ群、微信群)发布广告,低价收购、高价转卖; 下游:赌博网站、诈骗团伙购买信息用于精准引流。 侦破难点:犯罪团伙使用虚拟身份、他人支付账户结算,逃避追踪。警方通过资金流水分析和虚拟身份溯源,最终锁定19名犯罪嫌疑人。 三、新型骗局:街头“扫码送礼”实为窃取个人信息 四川达州公安近期破获两起案件,犯罪团伙以免费送纸巾、面条为诱饵,诱骗群众提供手机号和验证码,随后注册社交账号并出售,用于网络赌博、传销等违法活动 诈骗流程: 在商场、小区摆摊,以“扫码领礼品”吸引路人; 要求参与者输入手机号并转发验证码; 利用这些信息批量注册账号,每个账号售价10-60元。 社会危害:2000余人受骗,部分账号被用于电信诈骗,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四、法律警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判7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如涉及金融、医疗等敏感信息),最高可判七年 网警提醒公众: 警惕“信息收割”:不随意扫码、授权APP权限; 定期检查隐私设置:关闭不必要的社交平台授权; 积极举报线索:发现信息泄露可拨打110或通过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投诉。 五、全国联动:2024年侦破7000余起案件,集群打击成效显著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700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1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5名 典型案例包括: 快递信息泄露案:犯罪团伙勾结快递员工窃取订单数据,涉案300余万元; “医保电子凭证”诈骗案:冒充医保部门骗取个人信息注册账号,查获8万余个非法账号。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是数字时代的“生命线”。公安机关将持续高压打击此类犯罪,同时也呼吁公众提高防范意识,共同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

0 阅读:41
元瑶评人间趣事

元瑶评人间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