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杨青去北电面试,刚走进校园,很多人就对她指指点点:“长成这样也来考北

海诚看趣事 2025-05-13 09:32:46

1988年,杨青去北电面试,刚走进校园,很多人就对她指指点点:“长成这样也来考北电,自己平时不照镜子吗?” 八十年代末有个叫杨青的姑娘要考北京电影学院,这事儿在当年挺新鲜。 这姑娘打小长得就普通,圆脸盘小眼睛,搁人堆里压根不显眼。可她偏偏铁了心要吃演员这碗饭,这故事得从她娘胎里带来的文艺细胞说起。 杨青她妈是跳舞的,舞台上那叫一个光彩照人。小姑娘打小在后台看妈妈演出,眼睛都看直了,心里种下颗种子——将来也得在台子上发光。 可当妈的看得明白,这行当靠脸吃饭,闺女长相随爹,硬要走这条路准得吃亏。两口子商量着让闺女考外语学院,将来当翻译坐办公室,体体面面过日子。 这姑娘也争气,从小学到高中年年都是市里三好学生,成绩单漂亮得很。 眼瞅着要高考了,班里最水灵的女生要去考北电,拉着杨青壮胆。谁成想这一去,把杨青自个儿的人生轨迹给带跑偏了。 考场里坐着七八个老师,打杨青进门就开始交头接耳。要说这姑娘确实不占便宜,往那儿一站跟其他考生比起来,就跟白面馒头里混进个窝头似的。 可奇了怪了,声乐考试张嘴就来,形体展示也像模像样,轮到即兴表演更绝了。 杨青豁出去扮了个乡下姑娘进城,把全场老师逗得前仰后合。有个老教授拍着大腿说:"这孩子是块料!" 那年头正好赶上北电改革招生章程,说是要培养"特色演员"。说白了就是影视剧里不能光有俊男美女,也得有些能撑起市井烟火气的面孔。 杨青就这么踩着政策东风进了表演系,跟后来大名鼎鼎的许晴、蒋雯丽成了同班同学。 可进了校门日子更难过。走在林荫道上,背后总有人戳脊梁骨:"瞧见没?这就是特招进来的丑姑娘。" 宿舍里分到跟班花住对床,夜里听着人家接电话的娇笑声,杨青蒙着被子直掉眼泪。 寒假回家实在憋不住,红着眼睛问亲妈:"您咋把我生成这样?"当妈的愣了半天,翻出字典指着"漂亮"俩字:"闺女你看,这上头写着美好和出色。" 这话算是把杨青点醒了。打那以后她像换了个人,早上五点半就爬起来练晨功,晚上熄灯了还在排练室对镜子练表情。 专业课成绩蹭蹭往上涨,大二那年还真捞着个电视剧角色。在《外来妹》里演个叫"靓女"的打工妹,虽说戏份不多,可那股子憨实劲儿让观众记住了这张脸。 毕业分配进了空政话剧团,杨青算是端上了铁饭碗。可这姑娘心里明白,要想在影视圈混出名堂,还得另寻出路。 这时候贵人来了,英达导演拍《我爱我家》缺个演小保姆的,找她去客串两集。这一演不要紧,英达眼睛亮了——这姑娘身上带着天生的喜剧节奏。 等到拍《候车大厅》,英达专门给杨青量身定做了王秀花这个角色。要说这角色真不讨好,土气、笨拙、说话还带口音。 可杨青愣是把这角色演活了,车站里那些鸡毛蒜皮的事儿经她表演,观众笑得直拍大腿。这片子一播,杨青算是在喜剧行当里挂上了号。 可这姑娘心里憋着股劲儿。有回记者采访夸她是喜剧天才,她直摇头:"要说天才还得是宋丹丹、蔡明老师。 我就是把角色往真了演,得让王秀花笨得可爱,傻得真实。"后来她接话剧《俗世奇人》,主动挑战了个苦情角色,演完谢幕时底下哭倒一片。这才算过了戏瘾。 要说杨青这辈子最让人意外的,还得是她的姻缘。千禧年那会儿,她跟个德国红酒商好上了。 这老外不看脸看内涵,迷上她演戏时那股子认真劲儿。俩人结婚后跑去莱茵河畔经营酒庄,杨青把染布的爱好带到了欧洲,家里窗帘都是自己拿葡萄皮染的紫红色。 现在五十多岁的杨青偶尔回国探亲,老同学聚会时总有人打趣:"当年咱班就属你嫁得最风光。" 她抿嘴一笑不接茬,心里跟明镜似的——要不是当年咬着牙把"出色"二字刻进骨子里,哪来后来这些机缘? 她家酒窖里至今摆着本《看不见的城市》,书页边角都磨毛了,那是她二十来岁熬夜抄书时留下的念想。 北电那帮老教授现在提起她都竖大拇指,说当年没看走眼。影视行当这些年流行起"剧抛脸"的说法,要论这个,杨青算得上祖师奶奶辈的。 她用实际行动给后来者打了个样——演员这碗饭,从来不是靠脸皮子厚度吃的,得看骨头里有没有那股子不认命的劲头。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海诚看趣事

海诚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