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10的研发有多难?1986年,初始资金只有3000万的歼10项目为了能够存

时代观察者 2025-05-13 18:39:57

中国歼10的研发有多难?1986年,初始资金只有3000万的歼10项目为了能够存活,成飞生产车间实行双轨制,白天生产战斗机零部件,晚上生产洗衣机、旱冰鞋、鸡笼等各种民用产品,利润全部用于歼10的后续研发。 歼10战斗机,这个名字如今是中国空军的骄傲。然而,提到它的研发历程,很少有人知道,最初的一切是那么艰难,几乎可以说是“艰苦创业”。 要谈论歼10战斗机,就不能不提到宋文骢。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杰出代表,宋文骢的名字与歼10紧密相连。成为飞机制造者的起因,是因为他在朝鲜战场上,亲眼目睹了中国空军与美军之间的显著差距,这种无力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为国家研发出更先进的飞机。 1954年,他成功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起点可以说是相当不错,后续又被派到研究所开始研发,一步又一步,最终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致力于研发一款能够与国际顶尖战斗机相抗衡的新型战机,这就是歼10十分艰难的开始。 1986年,歼10项目刚刚启动时,资金仅有3000万。对于一个全新战斗机的研发计划来说,这几乎是杯水车薪。面临如此困境,成飞的工程师们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创造性地想出了办法。 为了保证项目的持续运转,成飞的生产车间实行了“双轨制”。白天,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们为歼10的零部件紧锣密鼓地加工生产;而到了晚上,车间则转为生产民用产品,像是洗衣机、旱冰鞋、甚至是鸡笼等。 这些看似与航空工业毫不相关的产品,却成为了支撑歼10项目得以存活的关键。这些民用产品的利润,几乎全部都投入到了歼10的后续研发中。 但并不是说,歼10第一次建造出来,就是这么厉害。据了解,在部队刚开始接收歼10战机时,飞行员们在模拟对抗演练中发现,该机型的雷达探测范围有限,电子战能力也显得不足。这导致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歼10很容易处于劣势。 1990年代初期,虽然歼10项目已初具雏形,但在发动机、飞控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依然依赖外部资源。这一依赖虽然暂时保证了测试的进行,但也带来了不小的隐患。一旦国际局势发生变化,资源供应中断,整个歼10项目可能又将陷入停滞。 就在外界质疑声四起时,歼10迎来了最为关键的一步——1997年,首架歼10战机顺利下线并完成总装,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可以想象,那时的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工作。白天,他们是技术精湛的航空工程师,夜晚,他们变成了普通的工人,为了国家的航空事业,奋力拼搏。这种“自救式”的生产方式,虽然不为外界所知,但它无疑为中国空军的未来发展埋下了重要的种子。 可以说,没有这份坚韧与创造力,歼10的成功可能会遥不可及。 对此,大家怎么看?

0 阅读:140

评论列表

熊猫

熊猫

1
2025-05-13 19:18

[赞][赞][赞]

猜你喜欢

时代观察者

时代观察者

测量社会热度,反映公众关注与情绪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