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5岁农民咳嗽10年,竟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咳嗽,“哇”的一声,一个黑色且带血地异物喷射出来,妻子将异物拿给医生看,谁料,医生看完居然立马冲出病房报警。 只见那异物竟是一颗长约3.2厘米的7.92毫米毛瑟步枪弹头,表面布满黑色硫化物,弹尾还残留着螺旋纹。 在那个特殊的肃反运动时期,医生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他来不及多想,转身便冲出病房,直奔电话亭,颤抖着拨通了警局的电话。 很快,警察赶到了医院,他们对这位农民展开了调查。农民的户籍档案显示,他世代务农,从未参军。 这让民警们感到很奇怪,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上,怎么会有一颗弹头呢? 面对警察的询问,这位农民沉默片刻,缓缓开口:“1946年韩家寨……子弹……还在……” 随着他缓慢讲述自己的经历,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这位农民名叫高其煊,多年来一直被咳嗽声笼罩。妻子早已习惯了在深夜被丈夫的咳嗽声惊醒,她总是无奈地起身,为丈夫倒上一杯热水,心疼地看着他被咳嗽折磨得满脸通红。 高其煊每次咳嗽发作时,都强忍着疼痛,从不吭声,他不想让家人为他担心。 田间劳作时,他也常常因咳嗽而停下手中的农活,弓着身子,剧烈地喘息着。 村民们看在眼里,都劝他去看看医生,可他总是笑着摆摆手:“老毛病了,不碍事,吃点药就好。” 谁也没想到,这所谓的“老毛病”,竟持续了整整十年,而罪魁祸首竟然是这颗弹头。 至于这颗弹头的由来,还要从抗战时期说起。 高其煊的家乡山东滨州被日军肆意践踏。原本靠着馒头铺维持生计的一家人,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安稳。 然而,日军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平静,他们打砸抢烧,无恶不作。高其煊的父亲因反抗被日军打伤,馒头铺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看着满目疮痍的家园和受伤的父亲,年轻的高其煊心中燃起了熊熊怒火,他和哥哥高其炳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八路军游击队。 高其煊凭借着对家乡地形的熟悉,承担起了情报传递的重任。 有一次,哥哥得到一份重要情报,要他务必送到营盘村。 途中,高其煊与几个伪军和日军迎面相撞。紧急关头,他佯装撒尿,将情报扔到地上并用脚踢土掩埋。 伪军搜查无果后骂骂咧咧地离开,他这才捡起情报,一路狂奔,成功将情报送达。 1946年,解放战争的战火蔓延至沂蒙山区的韩家寨。身为八路军鲁南军区特务连爆破手的高其煊,带领尖刀班执行突袭敌军碉堡的任务。 战场上,炮火连天,硝烟弥漫,高其煊怀抱炸药包,在枪林弹雨中奋勇跃进。 突然,一枚M2爆破弹在他身前炸开,巨大的冲击力将他掀翻在地,他只觉腹部一阵剧痛,眼前一黑,便失去了意识。 当高其煊在战地医院的煤油灯下醒来时,军医无奈地告诉他,有一颗子弹穿透小肠后卡在膈肌与肺叶之间,由于医疗设备匮乏,无法取出,只能先用烙铁为他止血。 可高其煊仅休养了三个月,便不顾伤痛,带着未愈的伤口重返前线。此后,那颗留在体内的子弹成了他甩不掉的“影子”,时刻折磨着他,也埋下了十年咳嗽的病根。 1950年,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高其煊复员回到家乡。组织考虑到他的伤情,为他提供了济南军械库管理员的职位,或是300斤小米的安家费。 高其煊却选择了后者,他说:“我没啥文化,怕干不好管理员的活儿,这小米能让乡亲们种上麦,比啥都强。” 回乡路上,他就把小米全部分给了穷苦的乡亲们。 回到家乡后,高其煊从未向人提起自己的战功和经历,一心扑在土地上。每当肺部扩张挤压弹头,疼痛难忍时,他就跑到打谷场抡连枷,用剧烈的劳作来分散注意力。 村民们只见他时常咳得直不起腰,却不知他曾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 随着高其煊的讲述,武装部紧急调阅了档案,泛黄的资料里,记录着他作为八路军鲁南军区特务连爆破手的英勇事迹。 得知真相后,医生们对高其煊肃然起敬,乡亲们也纷纷前来探望,他们这才知道,身边这位朴实的农民,竟是战功赫赫的英雄。 (参考资料:西部文明播报)
1956年,35岁农民咳嗽10年,竟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咳嗽,“哇”的一声
月下独酌人
2025-05-14 03:21:3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