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困扰我好久,为什么中国从来没有拍过对印反击战的影视作品?直到此次印巴战争,我终于得到了答案。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根本没法拍,毕竟抗美援朝和对越反击战,虽然赢了但过程还是跌宕起伏的,有很多激烈的战斗可以拍成影视作品。 但印度就不一样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不把对印反击战拍成作品,就是我们给印度最大的面子。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1962年,中国和印度打了一场短暂但意义深远的战争,叫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场仗不仅让中国捍卫了领土,还把印度“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美梦砸得稀烂。 中印的边界问题也是由来已久,根子得追溯到英国殖民那会儿。 19世纪末,英国人为了抢地盘,画了“约翰逊线”和“麦克马洪线”,硬把中国领土划到英属印度那边,当时清政府和民国软弱,没能挡住这无理要求。 1947年印度独立后,直接继承了英国的扩张政策,把这些假边界当真事儿,还步步紧逼。 1950年代,印军占了藏南9万平方公里不说,还把手伸到阿克赛钦等地,挑衅不断。 之后他们更是公然在朗久和空喀山口开火,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兵,这梁子算是结下了,我们这边呢,因为新中国刚成立,忙着站稳脚跟,也不愿随便开战。 从1954年起,周恩来总理多次推动和平谈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甚至让步说东段按“麦克马洪线”、西段按“约翰逊线”谈。 可印度不领情,1959年还狮子大开口,要喀喇昆仑山当界线,摆明了想吞更多地盘。 到1962年,印军在中印边界屯了3万多人,尼赫鲁放话要“用武力对付中国”,之后更是直接炮轰中国边防部队,我们实在是忍无可忍,只能迅速做出反击。 这场仗打得简直不要太干脆,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分东、西两线开干。 东段第四野战军直扑“麦克马洪线”,西段第二野战军奔“约翰逊线”,一个月不到,印军4万多人被歼,重要据点全丢。 中国军队伤亡才2000多,优势大得惊人,连印度首都都差点保不住。 战中还有个“庞国兴三人组”的传奇故事,三个人面对几十倍敌人,喊着“优势在我”,愣是把对方俘虏了,堪称战争史奇迹。 不拍成影视的原因也挺简单,无非就是这仗赢得太轻松。 跟抗美援朝、对越反击战比,对印这场没啥激烈拉锯,拍出来怕观众觉得“太假”。 而且中国文化低调惯了,历史上对轻松赢的仗,比如灭小国,往往一句话带过,不爱吹嘘,跟记屈辱史的详细劲头完全不一样。 “庞国兴三人组”这种事迹,在当时中国军队眼里是“基本操作”,压根没觉得多稀奇。 再看印度那边,战前吹自己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以为能碾压中国。可32天就被打回原形,美国人还嘲笑印军逃得像“草原上的斑马群”。 有个导演说了,真按历史拍,比“手撕鬼子”还夸张,印度脸往哪搁?再说,印军号称“二战王牌师团”,结果连解放战争里国民党残兵都不如,拍出来谁信啊? 国际上咋看呢?有人支持中国保家卫国,有人批评中国动武过度,这仗一打,中印关系彻底紧绷了好久,几十年来都缓不过来,边境摩擦到现在也没停。 地区安全也受影响,印度吃了亏还不死心,时不时闹点小动作。 这场仗让中国在亚洲站稳了脚跟,告诉世界咱不是好欺负的,但胜利太干脆,反倒没留下啥影视素材。 加上我们本就不爱炫耀,这段历史就静静躺在书里,想想也挺有意思,打了一场大胜仗,既教训了对手,又低调得没几个人知道,除了中国,世界上似乎没有国家会这么做了吧。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基辛格为何认为:中国人打赢抗美援朝,最大的输家并不是美国。朝鲜战争中,究竟是谁输
【3评论】【13点赞】
用户10xxx39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敢向我方还击[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