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打火箭68:145,胜负手就看民营火箭,欧洲和俄罗斯痛苦挣扎

全球热点速览 2025-05-14 11:04:03

美《外交政策》分析:欧洲寻求独立的太空能力暂时失败,已经远远落后于中美 最近几年对于欧洲航天局来说日子十分不好过。 已经服役27年、技术早已过时的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已经在2023年退役了,接替它的阿丽亚娜-6型运载火箭在2024年7月首发失败,虽然在2025年3月发射成功,但在发射的前几天也出现了燃料阀门故障而导致发射任务被推迟,显示其可靠性不佳。 在商业火箭方面,来自德国的一家初创火箭公司Isar,在今年3月30日试图从挪威的安岛航天港发射其首枚火箭“频谱”号,结果火箭在发射后约40秒爆炸。这一失败再次给了欧洲的航天工业一记重拳。

不论是阿丽亚娜-6型火箭还是Isar的“频谱”号火箭,都是单次使用的火箭,在技术和指标上都不先进,又与生俱来携带着欧洲货价格昂贵的基因,与美国Space X公司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比起来,单位重量的发射成本高了很多。 阿丽亚娜-6型火箭把低成本当作设计的重要指标,但它的A62型单次发射成本将近1亿欧元,仅能把10吨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LEO,每公斤载荷LEO发射成本约1万欧元。 Isar公司的“频谱”号火箭LEO运载能力仅为1吨,目标也是每公斤载荷LEO发射成本为1万欧元。相比之下,Space X公司的猎鹰-9火箭LEO轨道发射能力超过20吨,在第一级火箭重复使用的情况下,每公斤成本可以降低到2000美元。

尽管欧洲国家能够制造出先进的卫星和各种太空探测器,但这样的发射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登了挪威国防研究所两位研究员的文章,指出世界上没有哪国的航天事业是不与军事相关的。 欧盟委员会在今年3月份发布的《欧洲防务白皮书——2030年准备就绪》的战略,想要建立起独立于美国的军事能力,但航天发射能力的缺失将成为最大的障碍之一。 太空已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推动因素,并且商业航天发展迅速,美国已经开始构建“星链”巨型低轨通信卫星星座,中国也规划了“千帆”和国网两个巨型低轨通信卫星星座。 未来的商业载人航天正方兴未艾,欧洲航天发射能力的落后不但导致欧洲在军事上落后,也将导致欧洲在商业航天和通信等领域严重落后。

现实是残酷的。 根据统计,2024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美国为145次,中国为68次,俄罗斯为17次,欧盟仅为3次,还不如新西兰的13次。 从最近几年的统计来看,欧洲的航天发射次数一直在持续下降,从2021年的15次、2022年的6次,降到了2023年和2024年的3次。 欧洲在航天测控网络、载人航天、宇航级电子元器件等诸多领域都依赖美国提供帮助,并不具备独立的能力。 即使在状况相对较好的卫星领域,欧洲也落后了:尽管欧洲拥有用于天气监测、广播和通信的卫星,但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相比,他们的军用卫星数量并不多,基本依赖美国提供早期预警和各种太空军事情报。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在航天发射次数上也落后于美国甚多,如果从入轨载荷重量来看,落后于美国更多。 这其中的主要变量是Space X公司发射了大量的星链卫星。 在2024年美国进行的145次航天发射中,Space X就占了138次,其中包括4次“星舰”的不成功发射试验。而且Space X的“猎鹰-9”和“重型猎鹰”可重复使用火箭,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可能是最廉价的发射方案。 马斯克甚至宣布,今年Space X将承担地球上90%的有效载荷发射任务,中国占5%,美国其他航天机构和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航天机构加在一起占剩下的5%。 这种垄断地位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是一个挑战。好消息是,中国正在奋起直追。 最近两年中国将有不少于8个型号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首飞任务,其中既有“国家队”的型号,也有大量的商业航天公司的型号。

今年的主要看点是朱雀3号和天龙3号,它们将可能成为中国首款可重复使用火箭。在中国突破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后,可以预料,中国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必然能与美国一较高低。 可以说,欧洲在载人航天乃至独立发射航天器的领域,都已经站在“出局”的边缘了,今后欧洲还有没有自己的火箭都难说。 民营航天对中美来说都是正向刺激,唯独对欧洲是一口“毒药”,一方面更快消耗欧洲投入航天领域的资金,另一方面,开放竞争后政府主导的火箭项目也将迅速败给美国SpaceX公司。 至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国家,只能说是自娱自乐而已,未来航天发射领域只有中美竞争。这个时代正在飞速到来。

0 阅读:42
全球热点速览

全球热点速览

全球脉动速览:紧跟全球时事脉搏,洞悉世界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