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多岁的包工头告诉我:99%的人不知道,地铁隧道虽然挖得深,但里面的泥土,很少有运出来的。那这些泥土都去哪了? 地铁站里面那么宽敞,上上下下往往有几层楼高,要挖通这么大的空间,产生的泥土可不少。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地铁站施工地,没有尘土飞扬,不见土方运输车的踪影,数以万吨的泥土,究竟都到哪里了? 普通地铁站占地面积最小也有500多平方米,为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客流体验,还要兼顾基础设施和残疾人便捷设施,地铁站的占地面积也会因为功能不同而变化。 全国地铁的长度加起来有8000多公里,大大小小的地铁站加起来有上千个,挖出来的土全部堆在一起,都能造一座小岛了。 这些土该怎办,也是个技术活,跟建造地铁的方法和工具有密切的联系。 挖地铁最省力的方法,就是像盖房子那样,先挖出沟渠,建设好地铁后,在给地铁加个盖。 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了,地铁线路纵横遍布,而地上的建筑规划早已成形,总不能让已有的建筑给地铁让道吧。 明挖法在实际生活中弊端比较多,于是就琢磨出了第二种方法,钻挖法,这种方法跟打井类似,就是在地面上开一个井口,向下挖深,然后水平方向移动。 钻挖法可以多个地点同时施工,大大提升了建造地铁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对城市的影响也比较小。 让钻挖法能够实现的一种机器,叫做盾构机,可以把盾构机想象成一种特殊的超大型电钻,有它在,不管是泥土还是石块,都能轻松粉碎。 盾构机在地下轰轰隆隆,一条宽敞的隧道就形成了,可是那些多余的土方还存在,它们是怎么神奇的消失了呢? 这就要说到盾构机的又一项“超能力”,盾构机的头部是装满刀片的大转盘,运转起来山石泥土统统都得让路。 盾构机的身体,则是一个多功能处理机,挖出来的泥土和山石,会通过机器系统,被处理方便使用的土方。 泥土夯实,土石搅碎,这些土方在建筑市场上,也是价值不菲的优质材料,在地铁建设的过程中,看似多余的土方,有极大的用武之地。 首先,挖出的土方可以作为地铁隧道的填充材料。盾构机钻出的通道,并不是一下子就变成平整的隧道,地下的泥土层也挺复杂的,有的是软土,有的是硬石,而且分布并不整齐。 因此挖通的地方也是坑坑洼洼的,需要用额外的材料来填充,那些经过盾构机处理的泥土山石,就成为填充材料。 土方就地混合搅拌,就成为了建造地铁站设施使用的水泥大沙,一个工程下来,其实土方大部分已经被用的七七八八了。 地铁工程自产自销,丝毫不浪费。盾构机一开,机器在前面运转,工人们在后面敲打,一趟下来,地铁隧道已经有了基础的雏形,接下来就是精细活了。 多亏了科技进步,盾构机给人们省下了不少力气,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挖条沟都要封路示警,一趟趟往外运输泥土,还要耽误不少工期。 不过再精打细算,也不可能精确到挖出多少土就用完多少土,剩下的那些土方,还是要找一个归宿的。 挖地铁多少都会影响周围的土壤,有些较为薄弱的地方,就需要土方来回填加固,很多时候,多余的土方在地下就被运走使用了。 先前说了土方在建筑市场上是要花钱买的材料,多余的土方也可以就近拉到另外的建筑工地,要么就送去修路填岛等。 如今不仅挖隧道的机器先进,运输土方的也不像以前那样风尘仆仆了。想想看,以前的土方是土方,而混合建筑材料的又是另外的团队。 做工程就像炒菜,得先去市场把材料买齐了才能下锅,耗费的时间自然就长了,花费的工序也十分繁多。 现在不一样了,土方得运输车也是加工车,在路上就把混合材料的工作干完了,到工地直接就能开工。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现代城市建设带来了许多便利,有了这些便利的机器,施工工程的安全性也提高了不少。 感谢国家一代代自主研发的工程师们,为了人们的便利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一位50多岁的包工头告诉我:99%的人不知道,地铁隧道虽然挖得深,但里面的泥土,
老阿七说史
2025-05-14 11:13:07
0
阅读: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