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张桂梅被选为十七大代表后,华坪县拿出7000块钱给张桂梅买正装,可开

陈陈说的实在 2025-05-14 11:57:13

2007年,张桂梅被选为十七大代表后,华坪县拿出7000块钱给张桂梅买正装,可开会那一天张桂梅穿的依旧是破洞的牛仔裤。就因为这条牛仔裤,她开完会结束后就得到了200万的赞助。

在云南丽江的大山褶皱里,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每天凌晨五点准时摁亮手电筒。她佝偻着身子爬上教学楼台阶,用沙哑的嗓音唤醒熟睡的学生们。

被孩子们称作"校长妈妈"的张桂梅,用布满膏药的手掌托起了1804个山里姑娘的命运。

时光倒回1996年的深秋,刚从丧夫之痛走出来的东北姑娘张桂梅,揣着工作调动申请走进华坪县教育局。

这个滇西北小县城当时年财政收入不足5000万,全县最远的学生家离县城有300多公里。

当她看见民族中学的傈僳族女孩光着脚丫蹲在食堂角落,就着咸菜啃冷馒头时,心里像扎了根刺。

真正让张桂梅下定决心办女高的,是2002年春天的一次家访。

在海拔2600米的傈僳族寨子里,她遇见个十五岁的小姑娘蹲在苞谷地旁抹眼泪,家里收了5000块彩礼,要把她嫁给邻村瘸腿的老光棍。

张桂梅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塞给女孩父母,硬是把人带回了学校。

可三个月后,这个姑娘还是被强行带回家成亲了。

从那天起,张桂梅像着了魔似的开始攒钱。

她把每月960块的工资分成三份:500块给贫困生买饭票,300块存进"女高基金"铁盒,剩下160块留作自己和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费。

周末就揣着教师资格证上街募捐,最远跑到过广东。

有回在昆明街头,她被当成骗子轰出商场,摔在台阶上半天爬不起来。

五年下来,铁盒里只攒了1万块,还不够买半间教室的水泥砖。

转机出现在2007年金秋,当选为代表的张桂梅,穿着县里给买的灰西装和磨白牛仔裤进京开会。

当新华社记者发现她裤腿上的破洞时,这个不会说漂亮话的东北女人,结结巴巴讲起了大山里失学女孩的故事。

第二天,《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像颗火星子,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热情,丽江市政府特批100万专项经费,华坪县配套100万,社会捐款像雪片般飞来。

2008年9月1日,全国首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在鞭炮声中挂牌。

开学典礼上,张桂梅带着96个姑娘对着党旗宣誓:"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可现实很快给了当头一棒:建校头半年,17个老师跑了9个;冬天教室漏风,学生们裹着棉被上课;最困难时账上只剩6块钱,连粉笔都买不起。

转折发生在党员教师会议上,当发现留下的8人中有6个党员时,张桂梅把皱巴巴的党费证拍在桌上:"咱们对着党旗再宣次誓,人在学校在!"

从那天起,女高有了铁规矩:党员教师每周带学生唱红歌、看红色电影,校服上别党徽上课,宿舍楼里永远亮着"党员示范岗"的灯牌。

2011年高考放榜日,女高首届毕业生全部考上大学。

消息传开时,张桂梅正躺在医院挂点滴,她隐瞒了自己骨瘤的病情,把治病的钱垫付了学生模拟考卷费用。

医生后来在手术中发现,她的内脏因长期操劳已严重移位。

但出院第三天,这个倔强的老太太又拄着拐棍出现在早读课上。

随着校舍扩建,女高现在每年能招200多个学生。

凌晨五点半的晨跑,晚上十二点的自习,课间操跳《红色娘子军》,这些看似严苛的规矩背后,是张桂梅和老师们拿命拼出来的成果。

2020年高考,全校159人参考,150人上本科线,70人考进重点大学。

有个傈僳族姑娘考上浙江大学后写信说:"校长,我现在每天去实验室都别着您送我的党徽。"

在女高操场边的石墙上,"共产党人顶天立地"的鲜红大字历经风雨依然醒目。

张桂梅办公室抽屉里锁着两个宝贝:一个是贴满膏药的党费证,另一个是学生们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大学校徽。

去年教师节,当年被她从苞谷地救出来的姑娘带着丈夫孩子回校,如今已是县医院的产科主任。

看着曾经怯生生的小丫头变成白衣天使,67岁的张桂梅笑出了眼泪。

每天深夜查完宿舍,张桂梅总要坐在操场边的石阶上歇会儿。远处群山的轮廓融进夜色,教学楼里透出的灯光像撒落的星子。

这个把丧葬费都捐给学校的老人常说:"等哪天我走了,就把骨灰撒在后山。姑娘们晨跑时,我还能听见她们喊'校长妈妈早上好'。"

0 阅读:93
陈陈说的实在

陈陈说的实在

一如既往继续更新,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