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太多扎心案例:本土学生泡图书馆到凌晨期末考背到崩溃;留学生随便交篇翻译稿就能拿同等级分数。不是咱容不下多元文化,而是当“超国民待遇”成了教育潜规则,课堂发言被优先点名作业标准双标、奖学金申请“自带光环”,这到底是在培养国际人才,还是在制造新的教育裂痕?
有人说“国际化需要代价”,但真正的国际化该是思想碰撞,不是用特殊待遇换存在感。教育公平不该是选择题:给留学生配学伴、降语言门槛、松考核标准,看似友好的操作,实则在透支本土学生对规则的信任。当努力和结果不成正比,当特殊通道比寒窗苦读更管用,谈何教育公信力?
高校试点同标准考核,语言关按专业要求统一划定作业论文查重率一视同仁,奖学金评定只看学术成果。
真正的教育自信,不是靠宠着留学生撑场面,而是让不同肤色的学生都在同一条赛道上,用实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