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中国大使张伟烈在摩洛哥王宫出席盛宴,毫无预兆间,大批士兵闯入疯狂扫射,刹那间200多人死伤,张大使浑身浴血,生命岌岌可危。 1971年7月10日,摩洛哥王宫里张灯结彩,中国大使张伟烈正端着酒杯,跟各国宾客聊得正欢。谁能想到,下一秒枪声就炸开了锅,大批士兵冲进来对着人群一通扫射。200多人眨眼间倒下,张伟烈浑身是血,命悬一线。这不是电影,是真事——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把他推到了生死边缘。他是怎么活下来的? 张伟烈不是那种天生含着金钥匙的人。1911年6月,他出生在中国,家里条件普通,但那年代的中国,谁不是苦过来的?他年轻时就投身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参加了,枪林弹雨里滚出来的硬汉。能吃苦、脑子活,这些经历让他后来干外交时特别稳。新中国成立后,他转到外交部,从基层干起,一步步爬到大使的位置。 1960年到1965年,他当过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那时候中东局势乱得跟一锅粥似的,他愣是稳住了场子。1971年2月,他被派到摩洛哥当大使,干到1974年5月。后来还去过蒙古和泰国,退休前还兼任过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的代表。2006年4月25日,他在北京去世,95岁,一辈子没白活。 张伟烈这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冷静。甭管多乱的局面,他都能沉住气,想办法。这种品质,在1971年那场摩洛哥政变里,救了他的命,也让中国外交官的名声更响了。 1971年的摩洛哥,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国王哈桑二世掌权多年,手腕硬,但军队里早就有人不服他了。那时候,摩洛哥经济不咋地,军队里有些军官觉得国王管得不好,想搞点动静出来。政变的头子是个叫穆罕默德·梅迪·布迈丁的将军,他拉拢了一帮军官,计划在国王生日那天动手。 7月10日这天,哈桑二世42岁生日,王宫在斯基拉特宫搞了个大派对,各国使节都去了,包括张伟烈。谁也没想到,这场生日宴会会变成血腥屠场。布迈丁这帮人不是什么英雄好汉,就是一群野心家,想靠武力翻天,结果搞得一塌糊涂。 那天,张伟烈带着翻译聂兵杰去了斯基拉特宫。宴会开始时,一切正常,大家吃吃喝喝,气氛挺热闹。可没过多久,情况就变了。大批士兵突然闯进来,手里端着枪,对着人群就开始扫射。200多人当场死伤,场面乱得没法形容。张伟烈身上沾满了血,命悬一线,但他没慌。 他马上拉着聂兵杰找地方躲,先是靠着一根柱子避开子弹。观察了一下,他发现侧门能通到花园,立马带着人冲出去。花园里还有叛军巡逻,枪声没停过。他俩又藏到灌木丛里,等着机会。后来,他瞅准了海滩方向,趁叛军没注意,跑过去找了艘小船,划出去才算脱险。 同一时间,哈桑二世也挺机灵,躲进了浴室。叛军以为大局已定,结果国王的忠心部队反扑回来。布迈丁那帮人内讧得厉害,最后他自己还被手下误杀了。政变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崩了,国王稳住了局面。 张伟烈能活下来,靠的可不是运气。他在宴会厅里第一反应就是判断形势,知道这是政变,不是普通的混乱。躲柱子、跑花园、找小船,这一系列动作快得像演练过似的,但其实全靠他临场应变。 他那时候60岁了,身体不算壮,但脑子转得快。换成别人,可能早就吓懵了,但他愣是带着翻译一步步脱离险境。这种冷静,不是谁都有的。早年在战争里摸爬滚打的经验,关键时刻派上了大用场。 再说句实话,他没扔下翻译自己跑,这点也很值得敬佩。那种情况下,人性最容易暴露,但他选择了带着人一起走。这不是啥高大上的品质,就是实在,做人厚道。 政变失败后,摩洛哥政府下了狠手,把军队里不靠谱的家伙全清理了一遍。200多条人命没了,还有不少人受伤,这场闹剧代价不小。哈桑二世虽然保住了王位,但也明白军队里的问题不小,后来管得更严了。 张伟烈这边,他的事迹传开后,不少人都夸他胆子大、脑子好。中国外交部也拿他当榜样,毕竟不是谁都能在枪口下这么淡定。他在摩洛哥接着干大使干到1974年5月,之后又去了蒙古和泰国,职业生涯没受啥影响,反而更出名了。 至于布迈丁那帮叛军头子,没啥好说的。一群乌合之众,干的事不地道,最后自己把自己玩死了。历史也没给他们留啥好名声。 张伟烈从泰国大使岗位上退下来后,回北京过起了退休生活。他活到95岁,2006年4月25日去世。一辈子经历过战争、外交、政变,啥大风大浪没见过,但他从没吹嘘过自己。 1971年那次政变,是他人生里最惊险的一页,但也最能看出他的本事。后来的外交官提起他,都觉得这老爷子是个传奇。他的故事,不光是讲给外交圈听的,咱们普通人也能学到点啥——遇事别慌,脑子得活。 张伟烈在摩洛哥王宫那场枪林弹雨里活下来,靠的是真本事。这故事听着刺激,其实也挺接地气——谁还没遇到过点突发状况呢?他用行动告诉咱们,关键时刻冷静比啥都强。你咋看他的经历?有没有啥类似的突发事让你印象深刻?评论区聊聊吧,别憋着!
1971年7月,中国大使张伟烈在摩洛哥王宫出席盛宴,毫无预兆间,大批士兵闯入疯狂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5-14 13:50:36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