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弃丈夫和孩子,直到多年后,她顶着满头银发回到家乡,子

人生书写传奇 2025-05-14 14:25:05

1961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弃丈夫和孩子,直到多年后,她顶着满头银发回到家乡,子女们却抱着她失声痛哭:“母亲,你是我们的英雄,这些年你辛苦了!” 1961年的北京,49岁的王承书坐在床边,依依不舍的看着儿子最爱吃的那一块桂花糕,手边放着的是已经收拾好的简易行李,上面还放着一张儿子的照片,眼中的泪花仿佛在无声的诉说心中无限的思念与不舍。 深夜,外面的风声呼呼作响,落叶也随着一阵阵秋风飘向远处,王承书留下了一张字条和几张钞票,就一个人登上了去往西北的列车,而她带走的,还有一份绝密任务。 谁也想不到,从这一走开始,她竟然“消失”了整整十七年,在这十七年里,她的名字从公众视野中悄无声息地抹去,就连家人都不知她的下落。 她是燕京大学物理系第一个女状元,1930年18岁时考入燕大,那时社会上还流传着“女子不宜学理工”的说法,可她偏不信邪,照样考进去,还一路念到毕业,成绩优秀得让老师都吃惊。 再后来,她拿到了博士学位,完全可以在美国安稳生活下去,可1956年,她选择了回国,这一年她带着年幼的孩子,还有300箱珍贵的科研资料回到中国。 要知道当时美国的海关检查的相当严格,她能安全并顺利的将这些宝贵的材料带回来,实在难以想象她内心的坚定与勇敢。 直到1961年,当她第三次说出“我愿意”这句话时,便已经决定将自己的一切交给祖国最核心的科研任务,从那以后,她离开家庭、放下亲情,彻底进入了中国当时最保密、最艰苦的原子能研究工作中。 为了能尽快的研究出来铀同位素分离工作这项难题,她深入戈壁,没有图纸、没有设备,一切从零开始,带着几个年轻人,边研究边摸索。 她本是理论物理出身,曾与著名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共同提出过气体扩散的重要方程,可在这片戈壁滩,她却必须亲自去蹲在沙地上计算、实验、验证。 有时候手上磨得流血了也不停,计算尺在她的掌心来回滑动,划破了皮肤,她就 用布包着继续做。 为了解决铀浓缩的问题,她和团队用算盘一笔笔算,几十万次的重复计算堆满了三间仓库,那些年的科研纸张、演算稿就像一座小山,而她的指甲缝里总是塞着洗不掉的墨迹。 在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她继续转战青海,在零下三十度的环境里攻克离心机技术,即使有时候被冻的浑身没有知觉,她仍然坚持在第一线,亲手验算着自己面前的各个核心数据。 她没有留下墓地,也没有立碑,但后人并没有忘记她,当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前庄严宣誓时,誓词的最后总会加上一句:“我愿意!”这正是王承书用一生书写的回答。 王承书的一生,也许没有留下什么耀眼的头衔,但她把青春和生命,悄无声息地刻在了共和国最重要的篇章里。 这一刻,仿佛明白了,中国为什么会越来越强大,那是因为有像王承书院士一样的先辈们,他们始终坚定的在为我们祖国的伟大事业无私奉献,奉献自己的每一分知识与力量!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王承书

0 阅读:5

评论列表

bal

bal

2025-05-14 15:48

他们(她们)才是真正的伟大,向他们致敬🫡[赞][赞][赞]

人生书写传奇

人生书写传奇

人生书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