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到2000年,我国炮兵部队盯着海湾战争里美军的信息化操作,再瞧瞧欧美半导体技术蹭蹭往前跑的架势,心里有了一番盘算:想着第四代半导体材料能把相控阵雷达的成本狠狠压下来,到时候反炮兵雷达小型化,能普及到营连级。这样一来,传统炮兵阵地只要一开火,敌方雷达立马就能锁定位置,分分钟反击过来,炮兵在战场上的生存空间可就被压缩得够呛。 基于这个预判,咱们解放军炮兵来了两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先是到2020年,把牵引式火炮统统淘汰,全换上了履带式和车载自行火炮,讲究一个“快打快撤”。您猜怎么着?转移阵地的时间直接压缩到分钟级,就跟变魔术似的,刚打完炮,一溜烟儿就没影了,让敌人想反击都找不着北。
再就是靠着国内氮化镓、碳化硅这些新材料产业链的爆发,构建起反炮兵侦察体系,还重点搞察打一体无人机,跟炮兵部队打配合,这一套组合拳下来,看着那叫一个先进。2009年央视还专门报道过南京某炮兵部队,全员换上新型自动化火炮和数字化指挥系统,那场面,简直就是未来战场的预演啊。 谁能想到,2022年俄乌战争一打响,咱们瞪大了眼睛看着,嘿,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这炮兵用得跟冷战时期没啥大区别。 您说他们没进步吧,也不全是。他们搞了个“半机动”战术:提前找好阵地,在大老远设个弹药库,打完一个基数的弹药,人员赶紧撤离,等对面反击完了,再回来接着用没打坏的炮接着轰。说白了,就是把人和弹药来回倒腾,炮还是钉在那儿不动弹,跟咱们设想的“全机动化”差了十万八千里。
您看这战场上,啥高科技装备没有?伊朗的巡飞弹、美国的星链、俄罗斯的高超声速武器,还有英国的自爆无人武器、法国的机动火炮,要啥有啥。可乌克兰把海玛斯当固定炮使,俄罗斯的机动火炮也跟焊在地上似的,数字化设备跟火炮简直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按理说俄罗斯数字化水平差点就算了,乌克兰有北约撑腰,咋也这么干呢?难不成火炮下面四个轮子是用来摆造型的? 仔细分析,咱们对欧美有三个误判。 第一,高估了他们的技术转化能力。第四代半导体在军用领域是用了,但成本降不下来,量产也跟不上,反炮兵雷达想普及到营连级,难如登天。欧洲那帮军工企业,宁可买现成的装备,也不愿花心思革新雷达体系,典型的“懒人思维”。 第二,没料到大规模战争里“低端化”才是硬道理。刚开始还能看见点高科技影子,打着打着变成消耗战,双方都琢磨着“火力管够就行”,牵引火炮结构简单、便宜耐造,坏了能快速补充,毕竟欧美去工业化这么多年,高端装备生产线都快断代了,只能退而求其次。 第三,低估了军事装备在西方政治宣传里的“颜值即正义”。反炮兵雷达操作复杂,训练周期长,战场上也没啥“高光时刻”,哪有单兵装备酷炫?人家宁可把钱花在宣传无敌单兵装备上,也不愿在反炮兵雷达这种“幕后英雄”身上下功夫。 虽说咱们的预判和现实有点脱节,但这波改革可没白费。现在咱们有全世界数字化、机动性最强的机动火炮部队。您看巴基斯坦学咱们这一套,在和印度的炮战里,把对方压制得死死的,这就是提前布局的好处。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说过,战争充满不确定性。咱们的“超前焦虑”虽说没全中,却歪打正着练出了一支反应快、脑子灵的现代化炮兵力量。战场上的变数永远存在,但提前谋篇布局,总比临阵磨枪强得多。这三年的观察,也给咱们提了个醒:未来战场,得把高技术和实用性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