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淮北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群众反映:一名90多岁的煤矿退休工人是抗美援朝英雄,工作人员赶紧来到这名老人的家中,但没有找到任何参战和立功证明,忽然,老人解开了上衣扣子,眼前的一幕让工作人员惊呆了。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淮北市烈山区军人事务服务中心的两位工作人员带着疑惑来到宋良友家门口。眼前的小院儿破旧简朴,屋内的老家具似乎用了几十年,透露着老人的节俭和朴实。老人正半躺在藤椅上,闭目养神。工作人员向老人家属询问,家属表示家里没有老人参战的任何材料,也从没听老人主动提过这些事。 工作人员有些犯难了,正准备离开时,老人忽然睁开眼,缓缓说道:“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听到这清晰的番号,工作人员愣住了,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对自己的部队番号记得如此真切。 老人看工作人员似乎还在怀疑,颤巍巍地抬手解开了自己的上衣,露出了布满伤疤的胸膛。只见从他的左肩到右腹横亘着一道狰狞的伤疤,伤口的周围皮肤已严重萎缩变形,那是被火焰和弹片撕裂后留下的永久印记。 “这是美军的汽油弹留下的,那时疼啊,肠子都出来了,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冰天雪地里啊……”老人说到这儿,声音哽咽了,眼角浸出浑浊的泪水,所有人都沉默了。 在确定了宋良友的身份后,工作人员立即回到档案馆寻找老人当年的档案材料。然而翻遍了所有档案,却始终找不到关于宋良友的任何记载。 老人家属这才告诉工作人员,几十年前家里曾遭遇过一场大火,老人的所有证明、奖章都被烧毁了,老人当时只站在门口看着燃烧的房子,默默流泪,却始终一句话没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和任何人提过自己的军功和往事。 工作人员不甘心,就到老人曾经工作的煤矿去了解情况。没想到矿上的老同事们也都表示不知情,只知道宋良友是个特别能吃苦、沉默寡言的普通工人。“他每次下矿回来都是赶紧穿上衣服就走,从不在矿上洗澡,原来是怕我们看见伤疤啊……”一位年迈的矿工感叹着,眼中满是敬意和惭愧。 几十年来,他宁可忍受孤独,也不愿提及过去的辉煌和伤痛。甚至连自己的儿女也鲜少听过他的战斗经历,他一直告诫孩子们:“我能活着回来,已经是幸运了,多少战友还躺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得知了宋良友真实身份后,军人事务局开始补办手续,为老人重新认定身份并补发证书。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老人却显得格外平静。 当记者问他为何如此多年都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战功时,宋良友静静地说:“那些没能回来的战友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只是运气好,捡了条命。我不提,是怕对不起他们啊。” 记者又问起老人记忆最深的是什么事,老人沉默了好久才缓缓开口:“有一次战斗打得特别惨,零下几十度,我们没有厚衣服,很多兄弟都冻得站不起来了,子弹也不够了。有个小伙子比我还年轻,他一直跟着我,叫我老班长。我让他守住阵地,他点头答应,等我再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冻僵了,姿势都没变。” 老人说完,眼泪顺着满是皱纹的脸颊滑落下来。他用手擦了擦眼睛,叹了一口气,又恢复了平静,“我还能记住他们,就够了,不需要别人知道。” 后来,工作人员将老人的事迹整理出来,提交给了市里和省里,老人最终被评为了“安徽最美退役军人”,但每次有人问起时,老人总是摆摆手,说这些名号都是给死去的兄弟们的。 当老人终于拿到了补发的证书和军功章时,他只是看了一眼,又轻轻放回了盒子里,淡淡地说:“这些东西,年轻时丢了,老了又回来了。但那些战友,再也回不来了。” 宋良友的故事传开后,很多人自发前去看望老人,老人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不怎么说话。每次有人敬礼,他就会挺直腰板,缓缓回礼。 渐渐地,来的人越来越多,老人似乎也喜欢上了和人们讲起那些过去的故事,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就像是在诉说一段再普通不过的往事。 如今,宋良友老人已经离世,他带着那些伤疤与未尽的话语,悄然走完了一生。屋里静悄悄的,墙上的证书依旧崭新,上面写着他曾立下的赫赫战功,可老人再也不会回来瞧上一眼了。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让你有所收获,关注我们,下次更新不踩空~ 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们一起聊聊!
这就不是军人吧?军人敢这么上街??
【6评论】【3点赞】